一個苦者找到一個和尚傾訴他的心事,他說:我放不下一些事,放不下一些人。和尚說:沒有什麼東西是放不下的。他說:這些事和人我就偏偏放不下。和尚讓他拿著一個茶杯然後就往裏面倒熱水,一直到水溢出來,苦者被燙到馬上鬆開了手。和尚說:這個世界上沒有事是放不下的,痛了,你自然就會放下!
目前分類:佛之慧語 (6)
- May 30 Sun 2010 12:45
放下
- Apr 01 Thu 2010 22:48
無言的感化 人天讚歎!——佛陀怎樣面對惡口與辱駡
佛陀成道後第十年,也即佛陀四十五歲那年,佛陀在優陀南國首都一帶行化。在這裏,佛陀遭到一夥流氓的惡罵,這是任何一個聖人都沒有遭受過的辱駡。佛陀,這位偉大的聖者,對於那些對自己惡毒的辱駡者,不但毫無恨意,反而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好兄弟,施予無限的慈愛之心,將其感化,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罪惡之中走了出來。
事情起源於前一年,佛陀拒絕娶摩甘蒂耶為妻所引起。這年,佛陀在柯沙昆城傳道。一天中午,佛陀乞食完後,在回森林進食的路上,一祭火的婆羅門從對面走了過來。當婆羅門看見佛陀時,頓時被佛陀莊嚴英俊的相貌和高貴威儀舉止驚呆了。他仔細地觀察佛陀,從上看到下,又從下看到上:這個祭火的老婆羅門精通相術,他看出佛陀具備偉人之相,又具有福慧圓滿之德,若在俗必定會成為統治天下的轉輪聖王。就想把他生得非常美麗,一直捨不得嫁人的女兒摩甘蒂耶嫁給佛陀。婆羅門走上前去,對佛陀說:“沙門,我見你威儀莊嚴,舉止非凡,具有偉人之相,又有福慧圓滿之德,若在俗將會成為統治四天下的轉輪聖王,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我有一個生得非常美麗的女兒,她具有做轉輪聖王王后的美麗相貌,和你正好是天生的一對,你是她合適的丈夫,她是你理想的妻子。請到我家去,我就把她交給你。”佛陀說:“長者,謝謝你的美意!我是一個出家人,對在俗的世俗生活毫無興趣,我喜歡過清淨無染的比丘生活。”婆羅門說:“沙門,你不知道,我的女兒可不是一般的美麗;凡是見過她的男子,都對她的美貌一見傾,都要娶她為妻。她今年剛滿十六歲。我敢肯定地說,如果你看到了我的女兒,你一定也會喜歡她,和她結婚還俗的。你若不信,請你在這等一會,我馬上回家把我女兒帶來見你。”佛陀說:“那好吧!”婆羅門急匆匆地回到家,對他妻子說:“夫人,我今天給我們的女兒找到了一個好丈夫,他具有偉人相貌,又具有福慧圓滿之德,是我有生以來所見到最好看的人。快把女兒叫來,好好打扮一番,送去交給他。”他妻子說:“你這是怎麼了,怎麼這麼草率要把女兒送去給人,咱們的女兒可是絕世的美麗佳人啊!”婆羅門說:“我知道,你放心吧夫人,我對女兒是負責任的。快把女兒打扮送去給他,等會兒你見到他時,你就知道我所說的一切,也知道我對女兒是關心的。”他們夫妻倆把女兒精心地打扮了一番。本來就生得美若天仙,再經這精心的一番打扮,摩甘蒂耶頓時顯得比天女還要美麗。老婆羅門帶著妻子和女兒來到剛才和佛陀見面的地方,佛陀已不見了。只見地上留下一串串足印。他們三人沿著足跡尋找佛陀,只見佛陀閉目端坐在一棵大樹之下。老婆羅門急不可待地走上前向佛陀說:“沙門,我和我的妻子把我們的女兒帶來了,你看我的女兒是多麼的美麗。現在,我把我的女兒正式交給你。”美麗的摩甘蒂耶一見到佛陀,就對佛陀的高貴與莊嚴一見鍾情。然而,早已徹底斷除愛欲的佛陀,微微睜開雙眼,看了看眼前的婆羅門的妻子和女兒問道:“長者,請你告訴我,她們之中,哪一位是你的女兒?哪一位是你的妻子?”老婆羅門吃驚地說:“那個年輕漂亮的是我女兒,那個年老滿面皺紋的是我的妻子。這麼明顯的事,你怎麼就看不出來呢?”佛陀說:“喔,我看出來了,年老的是你的妻子,年輕的是你的女兒,對嗎?那麼請問,你的妻子在四十年前是怎樣的呢?”婆羅門說:“四十年前,我的妻子和我女兒今天一樣的年輕漂亮。”佛陀又說:“四十年後,你的女兒又將是怎樣的呢?”婆羅門說:“四十年後,我的女兒隨著年齡的增長,也會變得像我妻子今天一樣的年老而滿面皺紋。”佛陀說:“所以,我看他們只有年齡上的差異而無美醜之分。不過,你的女兒確實美麗,別的男子見了都會動心,但我不會,因為我早已徹底斷除了愛欲。我在覺悟之時,我看到了欲愛的種種過患。它是一口美麗的陷井,人一旦掉下去,就會被淹沒,被吞噬。它又是長在懸崖峭壁上的玫瑰,人一旦去採摘它,將會落人萬丈深淵而粉身碎骨。世人不知愛欲過患,貪愛追求,因而曆劫多生,頭出頭沒,生生死死,了無出期。幾多英雄豪傑,能仁志士不知其患,結果多毀在其中,身敗名裂。我深知其過患,我永遠不會掉入這口美麗的陷井。”老婆羅門夫婦深具慧根,聽了佛陀的話,略有所悟,就問道:“沙門,你能告訴我們你是怎樣徹底斷除愛欲的?”佛陀說:“很好,你們聽著:吾見愛欲者,不復有愛欲,可為此法身,儘是骯髒物,即使以足指,亦不願污染。”婆羅門夫婦聽了此斷欲偈,當下見道證入了第三果。他們悲欣交集,慶倖今天遇到了真正的大聖人,解決了一直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問題。超越了生死,脫離了輪回。他夫婦倆跪在佛陀面前,請求加入僧團,佛陀點頭答應了。佛陀抬頭對摩甘蒂耶說:“姑娘!請不要有愛欲,不要有嗔恚,它是輪回的主因,痛苦的根源。看著我寂靜的臉,你將息滅愛欲,息滅嗔恚,獲得寧靜與安詳。”可是,高傲虛榮的摩甘蒂耶,卻善根鮮少,剛才佛陀說斷欲偈,她就覺得受到了極大的侮辱。心想:你不要我,完全可以拒絕,為何要說我身上儘是骯髒的不淨物,將我說得一無是處,一錢不值,這麼來侮辱我。她非常氣憤,根本聽不進佛陀的善言勸告。她用嗔恚而氣憤的眼神、狠狠地怒視了佛陀一眼,轉身向家跑去。她因此對佛陀懷恨在心。後來,她憑藉高貴的血統和絕世的美貌,嫁給優陀南國王做了王后。第二年,當佛陀來到優陀南首都傳道時,摩甘蒂耶就報復佛陀,她用金幣雇傭一夥流氓去辱駡佛陀,要把佛陀趕出城。這些被雇的流氓就去大罵佛陀,罵佛陀是強盜、蠢驢、白癡、駱駝、笨蛋、地獄種子、畜牲、永世得不到解脫,苦難的惡趣正等待著你。無論佛陀走到哪里,這些人就跟到那裏;無論他們怎樣的詛咒惡罵,佛陀總是微笑相待。侍者阿難陀無法忍受這種骯髒的惡罵,對佛陀說:“師父!我們離開這兒到其他的地方去吧。”佛陀說:“阿難陀!我們到哪里去?”阿難回答說:“到沒有人罵的地方去。”佛陀說:“如果那個地方也有人罵,那又該到哪里去?一再到另外一個地方去。”佛陀說:“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整個世界就都沒有我們的容身之地。阿難陀!不要這麼想,問題在哪里發生.就要在哪里解決,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到其他的地方去。大象在戰場上能經得住如蝗之籬,我將以同樣的方式,忍受這些無法無天的辱駡。”一天中午,佛陀乞食,那些流氓爬上佛陀路過的兩邊樹子上,瘋狂地惡罵,還踩落樹上的露水,把佛陀一身淋得濕透,缽中的飯菜也滲滿了露水。佛陀依然面帶微笑,踏著安詳而穩重的步伐前進,任憑他們瘋狂地大罵。突然,“哢嚓”一聲巨響,接著只聽“唉呀”一聲驚叫。罵聲一下子停了下來。原來是那個罵佛陀罵得最凶的人,從樹上重重地摔在地上。只見他紮著想從地上站起來,但他重複了好幾次,都沒有成功。他用力地扭動著身子,發出痛苦的呻吟。他的同夥們都遠遠地站著看著他。佛陀便走上前去將他扶起來。發現他摔成了重傷。必須馬上治療,否則就會有生命危險,但他無法行走。佛陀便將缽交于阿難,攙扶著他進域,找到最好的外科醫生泊車羅亞。泊車羅亞見佛陀到來,馬上起身讓出自己的椅子,並用一塊乾淨的毛巾抹了抹,請佛陀坐下,他恭敬地站在一邊。當佛陀請他快給傷患治傷時,泊車羅亞卻拒絕說:“尊敬的佛陀!我知道這幾天發生的事。這個人就是罵你罵得最凶的人。現在他摔成這樣,完全是罪有應得!”佛說:“請不要這麼想,當他們用極惡毒的語言大罵我時,搖晃沾滿露水的樹枝淋濕我的身體時,我對他們沒有一點恨意,也沒有以為他們是在罵我,我都把他們當成我的好兄弟看待。現在我的好兄弟摔成重傷,處於絕望之中,我因該幫助我的好兄弟。請你給我的好兄弟治傷吧,尊敬的大夫!”泊車羅亞大夫聽了佛陀的話,他非常的感動。他說:“我從來沒有見到有一個人對如此惡意辱駡,欺負他的人施與如此的寬容和慈悲。但我今天親眼看見了,我看到了世界上最慈悲最偉大的人,我真幸運。我敢肯定地說,任何一個善良的人,一旦知道您至高無上的慈悲本懷,都會被感動而由衷地向您致以最崇高的敬禮!”佛陀說:“他們用惡毒的語言辱駡我,我無嗔無恨,你這麼讚美我,我也不會感到高興。我所做的一切,不是為了贏得別人對我的同情和讚美。一切眾生都是我的好兄弟,都是我的親人,幫助和關懷自己的親人這是我的責任,是應該的。”那些辱駡佛陀的流氓,都被佛陀這席充滿無限慈愛的話感動得哭了。他們一起跪在佛陀面前,痛哭著說:“尊敬的佛陀上人!對不起,我們因受金幣的誘惑,這幾天對您無緣無故地惡罵,您默默地忍受我們的無端咒詛辱駡,總是以微笑對待我們,沒有說過一句話,還在我們朋友摔傷時這麼幫助他。您是這麼的慈悲、偉大。您寬宏仁慈無嗔無恨的偉大行為感動了我們,使我們認識到了自己的極大錯誤;我們咒詛辱駡了世界上最慈悲、最偉大的聖人,犯下了滔天罪行,我們真是罪該萬死。仁慈的佛陀!請求您原諒我們,寬恕我們,我們知錯了,請接受我們發自內心的真誠懺悔。親眼所見和親身經歷了您崇高而偉大的人格,使我們明白了真正的善與美。我們願意洗心革面、重新作人,追隨您走慈悲和光明之道。”他們說完,從身上掏出摩甘蒂耶所給的金幣,扔到牆角的垃圾桶裏。佛陀微笑著看著他們,並輕輕地點了點頭,起身把他們從地上一一扶了起來。
- Dec 25 Fri 2009 00:27
愛情大智慧——《善生經》裏釋迦牟尼佛講述夫妻關係
《善生經》裏釋迦牟尼佛講述了夫妻關係的問題的文章
善生。夫之敬妻亦有五事。雲何為五。一者相待以禮。二者威嚴不媟。三者衣食隨時。四者莊嚴以時。五者委付家內。善生。夫以此五事敬待于妻。
{丈夫對待妻子、尊敬妻子有五件事情。
第一就是以禮相待。尊重妻子,作為丈夫是不可以不尊重妻子,至於打罵之類的問題就更不應該了。
其次是威嚴不媟。 這個威嚴並不是要整天板著臉,一絲不笑。威嚴是要有個大丈夫的樣子。媟,是輕薄、不莊重。就是不要猥褻。男子漢的要有男子漢的氣度。
第三呢,是衣食隨時。就是要供養家庭用度,隨時衣物飲食都是丈夫的責任。掙錢養家哦。
第四,是莊嚴以時。這個莊嚴可不是莊重的意思,是指裝飾,打扮。要負責妻子的裝飾、首飾。凡是結婚後不給妻子買首飾衣物的要痛心懺悔,痛改前非,直奔商場...............。
平時該送花送花,該給巧克力給巧克力。
(看到這裏女同胞們是不是對世尊非常崇拜啊)
第五,是託付家事。家裏的事情嘛,讓妻子作主。由她打理。我們只負責國家大事就可以了。}
妻複以五事恭敬於夫。雲何為五。一者先起。二者後坐。三者和言。四者敬順。五者先意承旨。善生。是為夫之于妻敬待。。
妻子呢也有五件事情,對待丈夫。這可是非常有智慧的家庭哲學哦。
{先起、後坐。這是個禮節啊,而且還挺古老。現在都是女士優先了嘛。其實這裏說的是尊重,在禮節上。其實在家裏自己怎麼過無所謂。在外面一定要注意這個問題。現在不講究女性該先起後坐,但這個問題還是如此。在外人前一定要尊重丈夫,男子漢們都比較好面子的。這個就不多說了。
和言,言語在女孩子來說特別要避免刻薄、尖酸,如果女人和顏悅色,說出來的話要比音調調高八倍更有效。糖衣炮彈成功率比較高。很多婚姻問題都是從這裏開始的。所以如果你想婚姻幸福,那麼家庭當中如果做到和言,成功了一大半呢。
敬順,一說這個恐怕很多女同胞要不高興了。為什麼要敬順他,而他不敬順我?其實敬順不是說你什麼都順從。是指你要尊重丈夫的想法和意願。有關於家庭的問題你的想法不是不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但要尊重對方的想法、習慣。不要試圖改變他什麼、塑造他什麼。如果你真的敬順、尊重,大丈夫們倒是一般很容易被同化掉。
先意承旨,是什麼?是指不等到他開口就能知道他想什麼、要做什麼。幫他做好。這個要求很高哇。其實並不是那麼困難。結婚多年的老夫妻很多都可以如此的,對方還沒開口,就知道他要什麼。更何況男人的想法並不難琢磨。如果你能做到這種境界。不要說擔心什麼第三者、婚外情。你就是趕他出去,他都賴著不走地。
如是則彼方安隱。無有憂畏。
假如這些都做到了,那麼對方則會安心,我們也不會擔心什麼婚姻問題。
- Nov 17 Tue 2009 00:25
神醫耆婆
應供時,耆婆先以清淨水供養佛陀,卻為佛陀所婉拒。耆婆恭敬地請示:「世尊,為何您不接受弟子誠心所供養的清淨水呢?」世尊回答:「因為今天應供的眾僧中,少了槃特比丘。」耆婆答道:「世尊,您教導槃特比丘掃地時誦念的簡短偈子,連牧羊人、牧牛人都背得出來,槃特比丘卻花了四個月仍記不得。我為何要供養如此愚笨的比丘呢?」但世尊仍堅持道:「若不請他來,我便不接受清淨水。」耆婆只好聽從佛陀的訓示,遣使去請槃特比丘。
當槃特比丘到達後,佛陀請阿難尊者將缽拿給他,並說:「槃特,你不必起座,你就從所在之處將缽送給我。」於是槃特比丘以神通力將缽送至佛的手中。耆婆見到如此景象,深自懊悔:「唉!我實在是大錯特錯,竟然輕慢了這樣的聖者。」於是至誠地向尊者懺悔自己的愚昧無知,並恭敬供養種種美味飲食,反倒冷落了其他比丘。
佛陀見此情景,便為大眾述說神醫耆婆的過去因緣:
「無數世以前,耆婆是一名馬商,從事馬匹販賣交易的工作。一天,他帶著一千匹馬要到鄰國販售,沒想到一匹母馬竟然在中途產下了小馬。馬商為了盡快到達目的地,看了看這匹平凡無奇的小馬,便將牠送給路旁的人家,繼續趕馬上路。
到了鄰國,馬商前去謁見國王,表達來意。國王看了所有的馬後,說道:『你這次帶來的這一千匹馬,都是很普通的馬,但其中有一匹馬鳴聲悲切,聲音奇特,一定是剛產下了不尋常的千里名駒。這匹小馬長大後,其價值絕對可以抵得上一千匹馬呢!如果你將這小馬賣給我,我便將其他一千匹馬都買下;倘若不賣,我就連一匹馬也不買。』馬商聽了回答:『國王,這一路上,我不記得有母馬生產啊!』國王堅定地表示:「我通達馬相、善辨馬聲,一聽母馬的鳴聲,即知其小馬是否優良。」馬販思索良久,才回想起半途的確有母馬產下一匹小馬,而且已經送給別人了。
這匹被馬商送出的小馬十分特別,牠出生不到幾天便會開口說人話,牠對主人說:『如果馬商把我要回去,你就請他以五百匹馬來交換,若不答應,你就不要將我還給他。』過了幾天,馬商果然來了,他對小馬的主人說:『前陣子我將一匹小馬託付給您,想必您一定也養得很辛苦,今日我願意用一匹好馬,來贖回牠。』主人回答:『是您自己要將小馬送給我的,我並未向您索取,而我也確實辛辛苦苦養活了牠。所以既然你這麼想要買,就請您用五百匹馬來和我交換吧!』馬商見主人這麼堅持,只好用五百匹馬將小馬贖回。
佛陀說完這段因緣,便對耆婆說:「你前世先是看輕小馬,隨意送人,後來又看重牠,以五百匹馬贖回;到了今日也是如此,先是瞧不起資質較愚魯的槃特比丘,而後又敬重他,冷落其他五百位比丘。你未能以平等心、恭敬心對待一切眾生的習氣,久遠以來一直如此啊!」
典故摘自:《出曜經‧卷十九》
省思
經典上說,請五百位羅漢僧應供,不如按照僧團的次第,請一位凡夫僧應供。因為供養三寶能增長福德,但不起分別,以平等心供養更為可貴。供養不在錢財多寡,而在一念真誠心;發心亦不在事之難易,而在一念清淨心。所以修行學佛,要時時觀照自己的心念,檢討改過。待人處世能做到平等、清淨,自然有無量無邊的功德。
- Nov 17 Tue 2009 00:18
鹽塊經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全自覺者!
鹽塊經 [1]
諸比庫,若有人這樣說:“此人隨其所造之業,都要承受其[果報]。 [2]”諸比庫,若是這樣,則不能住於梵行 [3],不可能了知苦的完全終盡 [4]。諸比庫,若有人這樣說:“此人隨其所造的應受之業,而承受其果報。 [5]”諸比庫,若是這樣,則能住於梵行,可能了知苦的完全終盡 [6]。
諸比庫,於此,有些人即使只作了少量的惡業,也由此導向[墮落]地獄。然而,諸比庫,於此,有些人同樣地作了少量的惡業,卻能在現法受[報] [7],即使連極少的[果報在來生]也不見,何況更多? [8]
諸比庫,像什麼樣的人即使只作了少量的惡業,也由此導向地獄呢?諸比庫,於此,有些人不曾修身 [9]、不曾修戒、不曾修心、不曾修慧,卑微、身賤、少[惡]而住苦 [10]。諸比庫,像這樣的人即使只作了少量的惡業,也由此導向地獄。
諸比庫,像什麼樣的人同樣地作了少量的惡業,卻能在現法受[報],即使連極少的[果報在來生]也不見,何況更多?諸比庫,於此,有些人已修身、已修戒 [11]、已修心、已修慧,不卑微、偉大、住於無量 [12]。諸比庫,像這樣的人同樣地作了少量的惡業,卻能在現法受[報],即使連極少的[果報在來生]也不見,何況更多?
諸比庫,猶如有人將鹽塊投進小水杯中。諸比庫,你們認為如何,那小水杯中的水是否會因該鹽塊而鹹得不堪飲用呢?”
“是的,尊者!”
“那是什麼原因呢?”
“尊者,因為水杯中的太少水,才會因該鹽塊而鹹得不堪飲用。”
“諸比庫,猶如有人將鹽塊投進恒河中。諸比庫,你們認為如何,那恒河是否會因該鹽塊而鹹得不堪飲用呢?”
“不會,尊者!”
“那是什麼原因呢?”
“尊者,因為恒河乃大水聚,不會因該鹽塊而鹹得不堪飲用。”
“正是如此,諸比庫,於此,有些人即使只作了少量的惡業,也由此導向地獄。諸比庫,於此,有些人同樣地作了少量的惡業,卻能在現法受[報],即使連極少的[果報在來生]也不見,何況更多?
諸比庫,像什麼樣的人即使只作了少量的惡業,也由此導向地獄呢?諸比庫,於此,有些人不曾修身、不曾修戒、不曾修心、不曾修慧,卑微、身賤、少[惡]而住苦。諸比庫,像這樣的人即使只作了少量的惡業,也由此導向地獄。
諸比庫,像什麼樣的人同樣地作了少量的惡業,卻能在現法受[報],即使連極少的[果報在來生]也不見,何況更多?諸比庫,於此,有些人已修身、已修戒、已修心、已修慧,不卑微、偉大、住於無量。諸比庫,像這樣的人同樣地作了少量的惡業,卻能在現法受[報],即使連極少的[果報在來生]也不見,何況更多?
諸比庫,於此,有些人即使因半金也被捕,因一金也被捕,因百金也被捕。諸比庫,於此,有些人卻不因半金被捕,不因一金被捕,不因百金被捕。
諸比庫,像什麼樣的人即使因半金也被捕,因一金也被捕,因百金也被捕呢?諸比庫,於此,有些人窮困、貧乏、少財。諸比庫,像這樣的人即使因半金也被捕,因一金也被捕,因百金也被捕。
諸比庫,像什麼樣的人不因半金被捕,不因一金被捕,不因百金被捕呢?諸比庫,於此,有些人富有、大富、多錢。諸比庫,像這樣的人不因半金被捕,不因一金被捕,不因百金被捕。
正是如此,諸比庫,於此,有些人作了少量的惡業,由此導向地獄。諸比庫,於此,有些人同樣地作了少量的惡業,卻能在現法受[報],即使連極少的[果報在來生]也不見,何況更多?
諸比庫,像什麼樣的人作了少量的惡業,由此導向地獄呢?諸比庫,於此,有些人不曾修身、不曾修戒、不曾修心、不曾修慧,卑微、身賤、少[惡]而住苦。諸比庫,像這樣的人同樣地作了少量的惡業,由此導向地獄。
諸比庫,像什麼樣的人同樣地作了少量的惡業,卻能在現法受[報],即使連極少的[果報在來生]也不見,何況更多?諸比庫,於此,有些人已修身、已修戒、已修心、已修慧,不卑微、偉大、住於無量。諸比庫,像這樣的人同樣地作了少量的惡業,卻能在現法受[報],即使連極少的[果報在來生]也不見,何況更多?
諸比庫,於此,有些人已修身、已修戒、已修心、已修慧,不卑微、偉大、住於無量。諸比庫,像這樣的人同樣地作了少量的惡業,卻能在現法受[報],即使連極少的[果報在來生]也不見,何況更多?
諸比庫,就猶如有一類人不與而取(偷)了羊主人或宰羊人的羊,可能會被殺、被捕、被罰沒,或被任隨處理;有一類人不與而取了羊,卻不會被殺、被捕、被罰沒,或被任隨處理。
諸比庫,像什麼樣的人不與而取了羊主人或宰羊人的羊,可能會被殺、被捕、被罰沒,或被任隨處理呢?諸比庫,於此,有些人窮困、貧乏、少財。諸比庫,像這樣的人不與而取了羊主人或宰羊人的羊,可能會被殺、被捕、被罰沒,或被任隨處理。
諸比庫,像什麼樣的人不與而取了羊主人或宰羊人的羊,卻不會被殺、被捕、被罰沒,或被任隨處理呢?諸比庫,於此,有些人富有、大富、多錢,是國王或國王的大臣。諸比庫,像這樣的人不與而取了羊主人或宰羊人的羊,不會被殺、被捕、被罰沒,或被任隨處理,甚至還會向他合掌請求說:‘大人,請還給我羊或羊的價錢吧!’
正是如此,諸比庫,於此,有些人同樣地即使只作了少量的惡業,也由此導向地獄。然而,諸比庫,於此,有些人同樣地作了少量的惡業,卻能在現法受[報],即使連極少的[果報在來生]也不見,何況更多?
諸比庫,像什麼樣的人即使只作了少量的惡業,也由此導向地獄呢?諸比庫,於此,有些人不曾修身、不曾修戒、不曾修心、不曾修慧,卑微、身賤、少[惡]而住苦。諸比庫,像這樣的人即使只作了少量的惡業,也由此導向地獄。
諸比庫,像什麼樣的人同樣地作了少量的惡業,卻能在現法受[報],即使連極少的[果報在來生]也不見,何況更多?諸比庫,於此,有些人已修身、已修戒、已修心、已修慧,不卑微、偉大、住於無量。諸比庫,像這樣的人同樣地作了少量的惡業,卻能在現法受[報],即使連極少的[果報在來生]也不見,何況更多?
諸比庫,若有人這樣說:“此人隨其所造之業,都要承受其[果報]。”諸比庫,若是這樣,則不能住於梵行,不可能了知苦的完全終盡。諸比庫,若有人這樣說:“此人隨其所造的應受之業,而承受其果報。”諸比庫,若是這樣,則能住於梵行,可能了知苦的完全終盡。
瑪欣德比庫敬譯
2008-05-23
[1] 鹽塊經 (Looaphalasuttau):譯自A.3.10.9。緬文版作Looakapalla- suttau (鹽釜經)
世尊在該經中說:若說隨所造業必受其報,則苦不可盡;若說隨所造的應受之業而受其報,則苦可盡。不曾修身、戒、心、慧者,會因小惡而墮地獄,已修身、戒、心、慧者,曾作的小惡不會在來生受報。接著佛陀又用鹽塊、金幣、偷羊三個譬喻來說明這個問題。
[2] 如果這樣說:“隨其所造作的任何業,都必須承受其果報,確實沒有辦法逃脫其所造作之業的果報。因為無論造作了多少的業,他都要遭受其果報。”
[3] 不能住於梵行 (brahmacariyavaso na hoti):若在修道之前造了順次生受業,他必定要受報故,即使住於梵行也算沒住。
[4] 不可能了知苦的完全終盡 (okaso na pa¤¤ayati samma dukkhassa antakiriyaya):假如這種論調是真的話,那麼,由於過去所造之業的積累以及果報成熟的力量,通過因果法則而不斷轉起的苦是不可能終盡的。
[5] 在心路過程的七個速行當中,若第一個速行所造之業在因緣具足時,只會在現生中帶來其果報(現法受業),若因緣不具足則成為無效業。若第七個速行所造之業在因緣具足時,會在下一生帶來果報(次生受業),若因緣不具足則成為無效業。若是中間的五個速行所造之業,只要還在輪回流轉當中,都必須永無止境地承受其果報(後後受業)。此人隨其以哪種方式造作了業,他即承受與其相應的果報。這是在義注中依果報成熟的時間來承受其業的說法。
[6] 由於通過聖道而滅了行作識(業識),使將在未來的生命中轉起之苦不再產生,所以才有可能了知苦的完全終盡。
[7] 現法受[報] (dinnhadhammavedanayau):該業只會在今生中成熟,果報成熟的時間為現法受。
[8] 即使連極少的[果報在來生]也不見,何況更多 (na'oupi khayati, kiu bahudeva):在第二生中即使連極少量的果報都不會再出現,更何況會見到更多的果報呢?
[9] 不曾修身 (abhavitakayo):這一句話是對不曾修習身等、馳驅於生死流轉的凡夫而言的。
[10] 卑微(paritto):直譯為“少許”,即少功德。身賤(appatumo):直譯為“少我”。身(atumo,我)即自身;相對于偉大來說,其功德少為身賤。少[惡]而住苦(appadukkhavihara):即使因少量之惡也住於苦。
[11] 已修身 (bhavitakayo):這一句話是對漏盡者而言的。他實已以稱為身隨觀的方法來修習身,名為已修身,或以身的培育故為已修身。已修戒(bhavitasalo):已增長戒行。其餘的兩句也同理。或者以修習五門為已修身,即是說以此來修習根律儀戒,而已修戒則是指巴帝摩卡律儀戒、活命遍淨戒和資具依止戒三種。
[12] 不卑微(apparitto):有不少的功德。偉大(mahatta):自身雖小,但卻有大量的功德為偉大。住於無量(appamaoavihara):在此是指漏盡者。他實因已沒有了有限量的貪瞋癡,故名為住於無量。
- Nov 07 Sat 2009 19:01
不妄語的果報
語言,是人類社會維系公關的主要橋梁,亦是毀滅人類前途的導火線,所以古人說:‘一言興邦,一言喪邦。’不可不慎。佛為了救護人的口業,特別制定不妄語戒,教導我們說話要誠實,報導要正確,不可以因貪求名利而妄自夸大,自贊毀他;不可以因嗔恨對方,而粗言惡語,破口大罵;不可以因妒忌別人,而挑撥離間,妄言中傷;不可以因取悅于人而花言巧語,欺騙奸詐;特別是修行人,更加不可以,未得圣人之道而言已經得,未證圣果而言已經證,希望對方尊敬供養自己,以滿足個人的私欲。當知妄語之罪,自毀信譽,破壞公關,導人迷信,死必墮落地獄,罪畢轉生為人,還要常受誹謗,語雖誠實,人不信受種種惡報,非戒除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