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目前分類:紅塵留言 (23)
- Apr 17 Sat 2010 00:05
西藏境內難以找到西藏文化的痕跡
- Jan 04 Mon 2010 22:34
小故事
早晨睜開眼一看,“我的媽呀!死人的天靈蓋。”死人頭骨爛了翻過來象個小碗,接了雨水。他一看喝的不是甘露,一惡心就嘔吐出來。嘔吐什么?“萬法本閑,唯人自鬧’,一切都是唯心自鬧,因此他悟道了。這是中韓文化史上有名的禪宗典故。
- Dec 31 Thu 2009 17:23
達賴喇嘛經常被問到的問題
問:您如何看自己?
答:我視自己為普通的佛教出家人。我覺得這就是真正的我,我知道達賴喇嘛做為一個暫時的佛教領袖,是人為的制度。只要人們接受達賴喇嘛,他們就會接受我,但身為一個出家人,則是我自己的身份,沒有人能改變這個事實,在我內心深處,我一直把自己當做出家人,甚至在我的夢中,所以很自然地,我會覺得自己更是位宗教人士。平常生活中,我可以說,我約用了百分之八十的時間在靈性的活動上,另外百分之二十則用於西藏事務。這些靈性或宗教的生活,是我所了解且大感興趣的事,我對祂有信心,所以仍想對其多學習。關於政治方面,我沒有當代的教育背景,而只有些許經驗,對於在這樣領域沒有相當準備的人而言,是很大的責任。這並不是我自願參與的活動,而是因為這是西藏人民對我的希望和責任所要求我必須去完成的一項任務。
問:您會是最後一任達賴喇嘛嗎?
答:達賴喇嘛此一職務是否繼續,完全由西藏人民的希望所決定。我於一九六九年時就已明白宣示,甚至在一九六三年,也就是流亡後四年,我們就按照民主制度,制定了憲法草案。這部憲法清楚提到在全體大會三分之二的投票下,可以革除達賴喇嘛的職權,就現況來看,達賴喇嘛的制度仍有益於西藏文化及其人民。因此,若我過世,我想西藏人民將選出另一位達賴喇嘛,在未來,若此職務不再有存在的意義或價值,且大環境也有所改變時,它的機制就將停止。就我個人而言,達賴喇嘛此職務已符合了自身的目的。到最近,自二零零一年始,我們已有位民選的首席部長(Kalon Tripa),他管理政府的每日例行事務,同時負責大眾的政治組織。我半開玩笑且半認真的說,現在的我是呈現半退休的狀態。
問:您認為終將回歸西藏嗎?
答:是的,我仍樂觀其成。若把今日中國與其十年或二十年前相較之下,中國現今正處變革時期,已有相當大的巨變,她已不再孤立,是全球整體的一部分。
世界性的相互依存,特別在全球經濟與環境上, 使得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維持孤立,此外,我並不追求與中國分離,而堅持中道的方式,也就是西藏仍在中華民國共和國之內,也同時享有高度自治,並堅信此作法對西藏及中國人都是有利的,我們西藏人可藉助中國的援助發展西藏,而同時保有自身的獨特文化,包括宗教和精緻的環境。透過和諧地解決西藏問題,這也有助於西藏的統一與安定。
問:中國人最近提到下任達賴喇嘛將出生於西藏,並由中國人選出,您有何看法?
答:若西藏仍維持現狀,我將出生於西藏以外而不受制於中國官方控制的其他地區,這是合乎邏輯的。輪迴轉世的根本目的是接續前世未完成的工作,所以,若西藏問題仍未獲解決,我自然會流亡於外地,繼續我的任務。當然,中國會選出他們自己的「達賴喇嘛」,而西藏人將依據傳統選出屬於自己的「達賴喇嘛」,這將與現今班禪喇嘛的情形類似,即有位經中國指派的班禪喇嘛,也有我所認證的。前一位被推舉出的目的是為服務其主人;另一位是所有西藏人民心目中所接受的班禪喇嘛。
問:您最喜歡從事何項活動?
答:大致說來,我常提到我的人生有三大使命。
第一,身而為人,就應提昇人類的價值,例如:慈悲、寬恕、容忍、喜樂及自律。所有人都是相同的,我們都渴望幸福而不要痛苦,甚至於不相信宗教的人也認同這些對增進人們快樂生活的價值,是十分重要的,我也一直和所有遇見的人論及分享此觀點。
第二,身為一位宗教人士,我的使命是推動不同宗教傳統間的和諧及相互了解,除了一些哲學上不同的觀點,所有世界上的主要宗教皆有相同的潛力去創造更好的人類品質,這就使得所有宗教傳統間的彼此尊重與了解之價值,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第三,我是位西藏人,同時具有達賴喇嘛的名銜,西藏人民信任我,於是我的最後一個使命,就與西藏問題相關,我有一個是為西藏爭取自由正義發言人的責任,當西藏人與中國人達成互利的解決方案時,它就結束了。然而對於前兩項使命,我將執行至我生命的終點。
問:身為宗教領袖,您是喜歡積極鼓勱他人信仰你所信的宗教,還是採取等候他人自動登門求教的立場?
答: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我所關心的不是轉化他人為佛教徒,而是我們佛教徒如何根據自已的信念,能對人類社會有所貢献。我相信其它宗教信仰也同樣的想法,都想致力於此共同目標。由於不同的宗教之間時有爭執,而未能集中力量於彼此共同目標,所以過去二十年中,我在印度利用每一個機會,去會晤天主教的神父、基督教的牧師,以及回教徒和猶太教徒,當然還會晤許多當地的印度教徒。我們相聚、一起祈禱、一起靜修,並且討論他們哲學理念、他們對宗教所持的態度,以及他們修行的方法。我對基督教的修行,對其中可資我們學習和模仿之處,極感興趣。同樣的,在佛教裡,也可能有些地方,如禪修的方法,可供基督教採用。正如佛陀以身作則,示現知足、忍辱和亳無私心的為他人服務,耶穌基督亦復如是,幾呼所有大師過的都是聖者的生活----不是像帝王般的奢侈,而是像普通人那樣簡單。他們的內在力量極大、無限、但他們的外在表現,則是生活簡單而知足。
問題釋答之二
問:當您被認定達賴喇嘛時的最初感覺是什麼?您是怎麼認為對自己所發生的這件事?
答:我非常高興,也很樂觀地去面對它。甚至我還沒有被認定之前,我經常對我母親說,我要去拉薩…… 我要去拉薩……。那時,在老家我還叉腿騎在窗沿上,以此作“馬”去拉薩,我非常喜歡到哪里。雖然,那時候我很小,但這些我記得很清楚。另外一件事是,我的傳記中沒有提及我剛出生後的一件事。一對烏鴉落在我家的屋頂上,過一會兒就飛走了,這樣它們每天早上就要落在那裏停一停。發生這個特別有趣的事,如同發生在第一世、第七世、第八世和第十二世達賴喇嘛出生時一樣,也都出現了一對烏鴉。對我本人所發生的這件事,當初沒有人在意。後來,最近大概是三年前,我告所家慈後,她回想起這件事,並注意到那對烏鴉早晨落在屋頂上,過一會兒就飛走了,第二天早上又飛回來了。據記載;第一世達賴喇嘛出生在傍晚,那天晚上他家遭到匪徒襲擊,慌亂中兩位父母留下嬰兒逃出屋子,第二天早晨返回家,發現嬰兒在屋子角落裏安然無恙,前面有一隻烏鴉在做保護。達賴喇嘛成年後修行佛法,並達到一定境界後,用定力與吉祥天母直接交談時,吉祥天母曰:“如爾修行佛法,正需一護法如同吾,當您降世時,吾至守護於爾”。從這一點不難看出,烏鴉、吉祥天母及達賴喇嘛之間存在一定的特殊關係。
另外,還有一件事,那是我們從安多剛抵達拉薩後不久,我的家慈很清楚地記得當時我所說的話。那時我說,我的牙齒在一個小盒子內放在羅布林卡的一棟房屋裏。在羅布林卡打開那小盒子時,發現裏面有一顆牙齒,那正是第十三世達賴喇嘛的佛牙,我便指著那個盒子說,我的牙在這裏。但是,現在我記不起這件事,新的記憶力在這個身軀內已佔領強勢,過去的事務逐漸變得渺小、模糊,除非我以特別方式去提升這種記憶力,否則,難於記清楚了。
問:您記得當您在出生前或在胎中時的狀況嗎?
答:目前,我記不起這些事,也無法回憶。我在小時候,可能記得這些。不過,在這裏有一個小小的外部徵兆。同常,嬰兒出生前雙眼應該是閉著的,我出生時眼睛是睜開的。這可能是在胎中神志清醒的徵兆。
問:您的年齡到達十六至十八歲擔任世俗方面職權後,使它改變您了嗎?
答:是的,我有所改變,那時人生的成長經過許多酸甜苦辣,並獲得較多的經驗。同時,在困境和痛苦中改變自己。現在你也不是正看到這個人的最後結果了嗎?(笑聲)
問:當您剛進入青春期時的狀況如何?對於很多人這期間對自己很難下定義,您是否有這種現象?
答:沒有,我的生活是很有規律的,每天有兩節課,每節課要學習一小時,在下來便是自由活動。(笑聲)這樣到了十三歲,就開始學習佛教哲學、釋量學,還要辨經。我的課程增加了許多,這中間還要抽時間練習書法。生活規律非常嚴格,我必須要以規律行事。當然,也有假日,到了假日很愉快。剛去世的大哥洛桑三旦平常在學校裏,假日期間他來看望我。我的母親也偶爾來看望我,她還帶著她親手做的安多老家做的那種麵包,又厚又好吃。
問:您對您的任何前世達賴喇嘛中,對那一位有一種特別的感覺,或者說有特殊的密切關係?
答:是第十三世達賴喇嘛,使他促進和發展寺院的學習標準,並大力支持學者,使人人都可以進入宗教統治階層,可以擔任堪布等,也不需要具備所有條件。對尊重這一點他是很嚴格的。他還對成千上萬的出家眾授予聖命。這是他在宗教方面的兩個主要成就。雖然,他沒有舉行很多法會,或進行講授傳法。 可是,他很尊重自己的國家,時時刻刻關心和思索執政能力的提高。特別對遠離中心地區,如何去管理發展。他特別關切政府更有效的運作,以及對國防建設事業等。
問:在您的人生當中,您個人最大的經驗教訓,或者是內在的挑戰是什麼?以您個人成長過程中,是什麼自覺或經驗對您有最大的影響?
答:主要累積宗教方面的經驗,也就是說證悟空性見解(無自性性),從中獲得一些經驗和體會,特別是發利他的菩提心,有很大的幫助。從一定的角度而言,以這些因素使我改變成另外一個人,一個嶄新的人,現在我仍然在進步當中。使努力它給你內在的力量、勇氣,並能使容易接受現狀。這便是我所得到的最大經驗。
問:當您成為一名避難者後,是什麼對您產生如此的力量?是否是因失去您的職位及國土?事實上您周圍的每一個人是否都很痛苦?您是否以不同的方式代替習慣方式來領導您的人民?
答:作為一名避難者,這實在是個不幸。當面臨危險狀況時,每個人都很現實。所有假裝的美好事物都不見了,人人被捲入現實狀況之內。在和平時代,好像每一件事都進行的很平靜,甚至在那裏發生問題,人們仍然假裝的若無其事的樣子。當面臨戲劇性的演變和危險時,就沒有假裝的餘地,必須面對現實,惡劣的事就是惡劣。那時候,當我離開羅布林卡時,就從中共軍營的鼻子底下出來的,一邊是河流,另一邊中共軍隊在把守。你看看,我們是得到可靠情報後的兩三個星期前離開的,那時候中共軍隊已經做好向我們進攻的充分準備,這正是千鈞一髮之際。
問:您作為大悲觀音菩薩的化身,您個人對此有何感覺?您只有這樣認為或對此有不同的觀點?
答:讓我肯定地回答這個問題就很難,除非以三昧定力追蹤前世,一代接一代才會有結果。不過,我們相信轉生投胎有四種類。一種為普通轉生,他或她的轉生便無能為自己做主,也就是說靈魂投入另一軀體,身不由己,一切由前世的業力來決定。與此相反,究竟圓滿的佛菩薩,顯示普通人的外表來廣利一切有情眾生。當然,這很清楚,他便是佛的化身。第三種轉生是,依前世修行境界,可做選擇,或者對轉生地和處境最少有積極影響。第四種轉生稱祈福轉生,這就是說一個人的祈福力超越他本人所擁有的正常能力來利益有情,如;傳授教法等。對於最後這個轉生法,本人在前世對利益其他有情的佳願必須是很強烈的,只有如此他們才能得到這樣的受權。不過,眾生各有不同的見解,我無法肯定地說,我屬於哪一類。
問:從現實主義觀點來說,您扮演觀音菩薩的角色。您對此有何感覺?只有少數人從一個層面或其他層面來代表神,這對您來說是一個負擔還是樂事?
答:這是很有用的,通過這樣的角色能利益到很多的人,故此,我還是樂於扮演並習慣於這個角色。很顯然,這樣能夠利益到許許多多的人,並有因緣我來扮演這個角色。特別與西藏人民有著與眾不同的因緣,這一點是很清楚的。現在你看到,也許你認為,在這樣的狀況下,我很幸運。不論怎樣,在“幸運”這兩個字後面的真正因素或原因,那便是因緣促使我的能力去擔任這個角色,也是以我的祈願促使我去這樣做。在這方面寂天論師所著的《入菩薩行論》中:“乃至有虛空,以及眾生住,願吾住世間,盡除眾生苦。 ”今世我亦如此發願,也知道我的過去世曾這樣發願。
問:您的目標如此廣大,而作為一個人所有限的能力範圍內,您怎樣去實現這個目標?
答:同樣,寂天論師所講的;“若佛陀難於滿足每個有情的願望,何況我呢?”甚至一位成等正覺的佛菩薩,以無限的知識和能力仍難於消除每一個眾生的罪障而使所有眾生救出苦海。
問:當您看到六百萬西藏人民在遭受痛苦,並對此您有責任而無能為力之狀況下,您有何感想?
答:我所促起的動機是面向所有眾生,這是無可置疑的。不過,再下來是幫助西藏人民。如果它是一個可以解決的問題,若你對此也能做一些事,那麼,就不需要擔心它。如果是個不能解決的問題,你對它擔心也排不上用場,擔心是得不到什麼利益的。
問:很多人這麼說,但只有少數人這麼做,您常常覺得這樣嗎?或者說您在學它?
答:這便是從內在的修行發展的,從眼前的景象出發,便常常會得到痛苦。以某一層面來講,當你面臨逆境時,你的身、語或是意早先製造了罪孽。同樣,你的自性本身也是一種痛苦,這裏沒有僅僅一個因素進入我內心,相反有很多不同因素。從這種真實存在的觀點中產生痛苦,正如我所講的;如果它是一個能夠解決的問題,那麼,就不需要擔心,如果不是,擔心也得不到什麼利益。從這個觀點認為,引起痛苦的根源是過去自己造作罪孽的逐漸累積,而非他人造作。業力是難於消除的,它必將會產生結果。所未造業不會遇,已造之業不失壞。最終從痛苦本身的觀點中,認為有為之身與意,它本身有自性、有痛苦。身與意就是為痛苦的基礎服務的,有了身與意就有痛苦的敏感性。從深遠的觀點看,目前,我們沒有自己的國家,生活在異鄉他國,必定有一種痛苦。如果有一天我們能返回家園,西藏獲得獨立,我想,那時候又會產生一個新的痛苦。故此,自性本身就是這樣。你也許認為我是一個悲觀主義,但我不是悲觀主義者,這是因為通過佛陀教法的加持力,對事物的處理方法便是如此。過去,當五萬名釋迦種族在一天內被殺害後,釋迦牟尼佛對此沒有感到痛苦。它背靠在一棵樹上說:“今天我有點不愉快,因為,五萬名釋迦種族被殺害了。”但,此事對尊者卻沒有什麼影響。你看,就像他這樣(笑聲)。本來所有這些遭遇都是以他們的業力所致,世尊對他們是沒有辦法的。故此,這些概念使我產生新的勇氣和力量,而非失去勇氣,或者說也不是失去面對痛苦的表現。
謝謝!
- Dec 18 Fri 2009 16:41
潮汐
我們該從這控制海的自然律中,領受教訓,每天也該洗刷這凌亂的心靈兩次,從記憶的海灘上,把每一件愁慮洗去,把飄浮不定的生活留在海灘上,不再動蕩。
在天明和天黑時的默禱中,我們應該有潮汐一的律動,每天我們需要兩次的沖刷,洗去腦海中世俗的憂慮,心中不可寬恕的罪念。
---陳菁茵 編---
- Oct 26 Mon 2009 17:52
跟隨虛雲老和尚的日子--聖安
這是一位老出家人暮年的回憶,句句出自老人之口,字字發自老人之心。老人的經歷極富傳奇色彩,有些簡直難以置信。這篇回憶表達了老人對他一生最敬仰的虛雲老和尚的懷念之情。
我俗名李榮,法號聖安,屬牛。十五歲時跟隨虛雲和尚,三步一磕頭,歷盡艱辛,前往五臺山朝拜還願。半個世紀過去了,虛雲老和尚也已經過世三十多年了。每當想起跟隨虛雲老和尚身邊的日子,心中總有一種無限的思念和敬仰。虛雲老和尚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時時浮現在我眼前,就好像我仍然在他老人家身邊。
虛雲老和尚德高望眾,修行深,博學多才。尤其在修建廟宇方面,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當屬首屈一指。每建好一處寺廟,他從不自己享用,總是交給當地常住,便又起程上路了。在講經說道方面,虛雲老和尚的威望就更不用說了。因為我是個武僧,粗人,沒有多少文化,雖在虛雲老和尚身邊,但對他老人家那種高深的境界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只覺得他老人家可親,可敬,就像自己的父老。
出 家
說來話長,事情要從我出家之前說起。我從小生病,得的是小兒麻痹症,九歲時還要母親背著進進出出。為了治好我的病,母親到處求醫,受的那個罪就別提了。有一次,母親帶著我到廟裏燒香,求神保佑,在龍泉寺遇到一位老和尚名叫志空。志空老和尚看見這麼大的孩子還要母親背著,覺得奇怪。母親就把怎麼來怎麼去說了一遍。志空老和尚看了看說,這不是什麼太大的毛病。母親總算看見了一線希望,忙跪下給老和尚磕頭。母親說,如果能治好我的病,就把我捨給廟裏。老和尚風趣地說,話出口就算許下願了。
志空老和尚讓我回去後天天喝茶葉水。當時五個大銅子一包的茶葉,從茶葉鋪買回來用銅鍋熬了,渴了就喝,飯前飯後也喝。結果兩個半月,我的腿就能走路了!全家高興的不知怎麼是好。三個月頭上,我母親帶著香,領著我來到龍泉寺,感謝治病的恩人。沒想到志空老和尚已經走了。後來我才知道,這位志空老和尚是雲南的,是一位很有名望的僧人。我見到他時他已九十歲高齡。
因為我母親許下了願,說什麼也要把我送給廟裏。當時廟裏的百川師父說什麼也不肯留我,讓我儘量不要出家。但是母親許下了願是不能改的。就這樣,我十一歲時正式出家到龍泉寺,百川和尚就是我的皈依師父。
拜 師
一個九歲都不會走路的孩子,一旦能走了,高興的不得了,一天到晚總喜歡蹦蹦跳跳。一位叫蔽覺的老和尚見了我,覺得是個學武功的苗子。於是我十二歲開始跟蔽覺老和尚學習少林武功。當時蔽覺老和尚已近七十歲,武藝高超,深諳少林輕功。且不說飛簷走壁,就是咱們壓場用的石頭碌碡,他一下就能送上房頂。蔽覺老和尚一直活到九十八歲。
我同蔽覺老和尚在少林寺學了三年武功,又隨他來到峨眉山同他的弟子一起習武。到峨眉山幾個月後,我在普賢寺見到虛雲老和尚。那是我第一次見到他老人家。同是出家人,可他看上去與別人不同,待人和善,一點都不把自己當作長輩。
虛雲老和尚從南普陀起願,三步一磕頭行至峨眉。他身邊有位使者叫靜言,體格不行,前一段路程一直是他跟著虛雲老和尚。一天蔽覺和尚把我領到虛雲老和尚跟前,說我不怕受苦,一天不吃不喝也不要緊,根基不淺,而且做飯手藝也不錯,建議我跟著虛雲老和尚繼續前行。從那時起,我跟隨虛雲老和尚兩年多時間,從峨眉山到五臺山朝拜還願。路途遙遠,又在戰亂時期,一路上經歷了無數艱辛,受到虛雲老和尚父親一般的愛撫,也親身經歷了讓人無法相信的奇跡。
起 願
在近代大僧人中虛雲可說是數一數二的。他出生於官宦家庭,據說父親是個州官。他十幾歲的時候就打算要出家。父母為了安住他的心,給他娶了兩房老婆,可是他結婚三年同居同榻卻一塵不染,實在讓人欽佩。父母無法打消他出家之念,在他十九歲的時候,還是跑去出家,入了佛門。出家幾年以後,他的父親生病去世,姨媽帶著他的兩個妻子削髮為尼。虛雲當時又是悲又是喜。悲的是父親病逝,沒能盡兒子的一份孝心,喜的是一家歸於佛門,自己沒有白出家。為了報恩還願,虛雲老和尚決定去朝拜各位菩薩:南海觀世音菩薩、峨眉山普賢菩薩、九華山地藏菩薩、五臺山文殊菩薩。我跟隨他的時候,他已經朝拜了普陀山,來到峨眉山,又要前往五臺山。
虛雲老和尚從南普陀起願。他一共有五大願:(一)報國之願。當時日本侵略中國,老百姓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希望中國能重新站起來,早日結束戰亂。(二)報高僧培養之恩,使自己成為有名望之僧。(三)報父母養育之恩。如今全家皈依佛門,在有生之年全家了了生死。(四)盡佛家弟子之心。雖然修建廟宇,並沒有給出家人謀什麼福利,但也盡了一個佛家弟子之心。(五)學習唐玄奘步行去西天取經,修盡人間之苦,在中國弘揚佛法。
當時佛教的各門各派都叫虛雲老和尚為“革新派”。他認為出家人要有自己的目的,要承擔自己的義務,要持戒。除了佛家的一般戒律之外,虛雲老和尚還持三戒:(一)金錢戒。他從不自己拿錢,就連買東西的時候也是如此。每次他都讓小販自己掏錢,掏多少算多少。有一次一元錢的車錢,車夫拿去五元,他老人家還說結緣了,結緣了。(二)不圖享受。他毋論冬夏總是那一身衲子,從不講究吃穿,也不住高級地方,苦修功德。他一生修了那麼多寺廟,卻從不住下來享受。國共要人贈送的古玩字畫也是隨走隨散到沿途的寺廟裏。他說:“這東西不算我的,算廟裏的。”(三)處處弘揚佛法。當時佛教中門派很多,有些方面僧、道、儒混在一起,信眾也搞不清楚。虛雲老和尚立下志願要重振佛門。他一生修建了許多寺廟,後來修建了雲門寺,讓全國的僧人都來雲門受戒,弘揚佛法,國泰民安。但由於某些原因當時的願望並沒有全部實現。他於1959年 陰曆九月十二日 圓寂,他是坐著死的,那年他老人家120歲。
那年從峨眉山跟隨虛雲老和尚時我十五歲,一心想跟他老人家學點東西。老和尚待我就像疼自己的孩子一樣。無論走到哪兒,吃東西的時候總是先讓我吃,讓我穿暖和點,可他卻總是穿那一件衲子。
記得那是1938年底到1939年初,正是戰亂時期。我們繞道從峨眉走川北、甘肅、青海邊上到山西。每天天不亮起床,做功課念經,到晚上瞧不見路了才停下來。一般的路一天走八十多里,山路走四五十里。一天三堂功課,一次也不能落下。我們穿著草鞋,頭戴斗笠,挑著隨身用的東西。有廟就在廟裏過夜,沒有廟就在野地裏打坐。天天如此。老和尚有時見我累了,不想走了,就對我說:“你不走啊?你不走我走。”過了一會兒我追上他,他又說:“你看,不怕慢,就怕站。剛才你說累,現在還得跑著追我,你說是你累呀,還是我累呀?”我也沒話可說了。一路上,老和尚經常給我講《高僧傳》裏的故事,還經常給當地老百姓講出家的好處。每隔三、五天,我們每人還要檢查持戒的情況。老和尚讓我談談對他的看法,用現在的話就是提意見。我就說他生病也不肯休息,有的時候還發脾氣。其實虛雲老和尚很少發脾氣,偶爾一二次也都是有原因的。
在戰亂年代,吃的東西比較困難。沿途的佈施有什麼吃什麼,都是些粗糧雜糧,見不到油水,連豆腐都吃不上。我們還經常挖些山上的野菜吃。虛雲老和尚在吃東西上從不特殊,我們吃什麼他吃什麼。但我知道他特別愛吃一種野菜,叫黃荊。吃在嘴裏細嚼,想吃什麼就是什麼味。由於吃的不好,他老人家後來得了胃病。
有一次他老人家病倒了,重感冒,發燒。我勸他休息,他不聽,還是要走,我也沒辦法。我心裏想,您老人家走到哪一站算是個頭啊?從普陀走到峨眉,又從峨眉到五臺山。下一步到哪?您到底要到哪兒去呢?每當我們問起他,他老人家總是說:“弘揚佛法,海外無邊。到那時再說吧。”
奇 跡
跟隨虛雲老和尚去五臺山的這一路上確實發生了好幾件奇跡。也許你們不相信,但這些事都是我親身經歷過的。
有一次在川北的雁翅山上,遇到一群猴子。不知他們是出於善心還是出於好奇心,幾個猴子從樹上摘下果子往下扔,還朝我們叫。我們拾起果子,就看一隻大猴子一邊叫一邊用手比劃著。師父說:“你看,它讓咱們撐袍子呢!”我們趕緊把袍子撐起來接。樹上的猴子連果帶葉地往下扔。它們找的果子都是好吃的。看我們吃著果子,他們在樹上一個勁兒地叫,好像是高興地說個不停。老和尚說:“慈悲咱們了。”這還不算是什麼奇跡,後來遇到的幾件事就更神奇了。
有一天,我們在永峰山上迷了路。前邊是一個大山澗,往下看一眼望不到底,離山對面有十多米,沒辦法過去。這時,天漸漸黑下來了。沒辦法,我們只好就地打坐,開始做功課,準備在這裏過夜了。就在這時,刮起一陣風。風塵過後,山那邊出現了一條大蟒蛇,有三十多公分粗,就象個臉盆口似的。老和尚對我說:“聖安,咱們可以過去了。”這時候就看那條大蟒蛇眯著眼,吐著芯子,頭向我們一點一點的,就像要吃了我們。我回頭對師父說:“您真會開玩笑,它還不得吃了咱們?”師父說:“別害怕,這是菩薩派它接咱們來了。”師父見我害怕,就讓我閉上眼睛,他老人家拉著我的手,我眯著眼看見那條大蟒把頭伸到山澗這邊,老和尚先踩上去,我也跟著踩了上去,就像踩在樹皮上的感覺,有點彈性。我們一步一步走到了對面,看見那條大蟒確實非常長,到底也沒有看見尾在什麼地方。過去以後,老和尚趕快打坐,誦經。一陣風刮起,等我們睜開眼睛,大蟒已經不見了。從那兒走了兩里路,來到一個村,叫西哨村,八十來戶人家。我們在那裏住了三天。
又有一次,走在一片原始森林的邊上,這座山叫虎丘山。忽然變天了,風沙很大,眼看天色越來越暗。這裏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只聽見呼呼的風聲。一會兒,下起雨來。暴雨夾著冰雹下了好一陣子才停下來。大雨過後,到處都是濕的,路很滑,天越走越黑,於是就決定就地打坐了。我去取了山水,找了點兒柴,點火燒水。我們身上穿的單薄,又是大雨剛過,渾身發冷。我一邊燒水一邊烤火,忽然聽見有老虎的吼聲。只能聽見聲音,看不見老虎。吼聲有應有和,肯定不是一隻老虎。師父見我臉色都變了,就說:“又膽怯了吧!咱們有命就活著,沒命就是虎口之食,過來靠著我,你就不害怕了。”我們過午不食,喝了熱水,就背靠背地坐著。我當時小,路途又勞累,一會兒就睡著了。到了半夜,覺得越睡越暖。睜眼一看,嘿,六隻老虎圍在我們周圍,老和尚還用一隻手撫摸著大老虎的前爪。我晃晃腦袋,覺得自己莫不是在做夢?我莫非是看見伏虎羅漢了!我三次要站起來,師父都沒讓我起來,叫我趕快念經。過了一會兒,我又睡著了。天亮醒來,師父笑著對我說:“昨晚害怕了吧?是山神來了!”
走到距五臺山一百多里地的時候,文殊普薩來迎接我們。這事說起來可能沒人相信,那時要是有個照像機就好了,一個黑白照像機就行。在五臺山有這麼一句老話,菩薩對有緣的人“遠接八百,走送一千”。五台周圍八百里地沒有土匪。這天,我們正在休息,坐在那裏聊天,虛雲老和尚給我講廟裏的故事。還說:“一處不到一處迷,處處不到處處迷。咱們那回遇到的不是蟒,是龍;在山裏遇到的不是虎,是山貓。你看,到了五臺山,就有人來接咱們。”那天有霧,虛雲老和尚有點頭暈。我們休息了一會兒就往山上爬。爬到半山腰,忽然眼前發亮,就象閃電一樣,老和尚趕緊讓我跪下,行禮。這時,山坡上出現了文殊菩薩,手裏揮動著拂塵,好像要說話的樣子,足足有五分鐘。文殊菩薩真的來迎接我們,我們渾身增添了很多力氣。中午沒吃飯也不覺得餓,一天走了將近九十里地。晚上來到下峰寺,在這裏住了兩天。
最後這一次是在離五臺山不遠大約有三十里的地方。山坡上忽然亮起了佛光,一位老太太從山坡上走下來,老遠就問:“累不累呀?”當時已經是秋天了,老太太從籃子裏拿出幾個杏,就是咱們吃的大白杏,給我們一人四個。她還說,吃了第一個杏不餓,吃了第二個杏不渴,吃了第三個不累,吃了第四個全身輕鬆,心情舒暢。我接過杏,再看老太太已經不見了。這時我們才醒悟過來,這一定是菩薩來幫助我們了。因為那時是秋天,秋天哪有杏呢?可我們手裏的確實是杏。這杏吃了以後,幾天不覺得渴,也不覺得餓,精神特別好。
到五臺山以後,虛雲老和尚要在那裏住些日子。他對我說:“你有什麼事就去辦吧,跟我一路上勞累了。大願已了,找個地方休息休息。”幾天後,我離開了虛雲老和尚。回想起來,在跟隨他老人家二年多的時間裏,除了颳風下雨,或者生病無法走路以外,一天不停地走,天天與他老人家在一起,深深感到他內心裏要弘揚中國佛教,一心希望國泰民安的宏圖大願。
現在每年 陰曆九月十二日 ,虛雲老和尚圓寂的日子,海內外的弟子都要朝拜他。我至今隨身帶著他老人家送給我的小金佛。這裏有我對他老人家的深深思念和無限敬仰,有我對他老人家的一片心。
- Oct 24 Sat 2009 15:35
四聖諦為佛法根本
四聖諦為佛法根本
<林欣>
四聖諦為佛法之根本,乃世尊於四十五年中所說一切教法之核心,也可以說是佛法的基本教義。佛陀通常被尊稱為“正遍知”、“世間解”,他具足了唯有諸佛才有可能證得的“一切知智”(巴 sabbabbutabana),可以清楚地了知一切值得瞭解的事情。佛陀是“一切知者”(巴sabbabbu),但這並非意味著佛陀無所不知、無所不曉,而是若他有意的話,可以運用一切知智,知道關於過去的知識,關於現在的知識,關於未來的知識,關於世間各種事物和現象的知識,以及關於宇宙空間的知識等等。然而,被稱為“一切知者”的佛陀並沒有為弟子們解釋太多關於世間、關於宇宙方面的知識,即使有許多弟子對此一類的問題總是抱著極大的興趣。我們通常稱佛陀的說法為“獅子吼”,也就是說,盡管佛陀的確孜孜不倦地說法度眾,但他卻絕不是一天到晚都口若懸河、誇誇其談,他只說如實的話、有意義的話,對於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即使佛陀知道,他也沒有解釋的必要。
有一次,世尊與一些弟子走進拘賞彌城郊的一座申恕波林(Simsapavana)中,他從地上拿起幾片申恕波樹葉,問眾比丘道:
“諸比丘!是我手中的這幾片申恕波樹葉多呢,還是我們頭頂上的申恕波林樹葉多?”
諸比丘回答道:“世尊!世尊手中的這幾片申恕波樹葉極少,而我們頭頂上的申恕波林樹葉極多。”
世尊說:“正是這樣,諸比丘!我知道但沒有宣說的很多,而我宣說的只是極小一部分。諸比丘!為什麼我沒有全部宣說出來呢?因為它們無意義,無助于根本的梵行,無助於厭離,無助於離欲,無助於寂滅,無助於寧靜,無助於正見,無助於覺悟,無助於涅盤。所以,我不宣說這些。諸比丘!我所宣說的又是什麼呢?我宣說此是苦,此是苦之集,此是苦之滅,此是趣向苦滅之道。諸比丘!我為什麼要宣說這些呢?因為它們有意義,有助於根本的梵行,有助於厭離,有助於離欲,有助於寂滅,有助於寧靜,有助於正見,有助於覺悟,有助於涅盤。”(《相應部》第五十六相應 第31《申恕波經》;漢譯《雜阿含經》第404經)
根據世尊的正法、律,學佛弟子所追求的最終目標是為了斷除煩惱、解脫生死、證悟涅盤,而要達到這個最終目標,就必須修學佛法。四聖諦是佛法根本,是三世諸佛證覺成佛並度脫有情所宣說之法要,唯有如實地徹知徹見四聖諦,才能夠出離生死、證趣聖果。佛陀所關心的只是有情的生死大事,所要解決的也只是有情的煩惱痛苦問題。所以,凡是與生死大事無關的事情,佛陀所採取的態度是擱置不理,而他所宣說的一切法義,都是為了幫助眾生脫離苦海。
佛陀在世時,有位名叫鬘童子(巴 Ayasama maluvkyaputta,又作摩羅迦舅)的出家比丘,他對佛陀在看待“世間是否永恆、世界有無邊際、肉身與靈魂是否同一、如來死後是否存在”等問題時避而不答的態度感到不滿。有一次,他來到佛陀面前,用幾乎是帶著傲慢無禮的口氣說道:假如世尊為他解釋世間是否永恆等問題之後,他就繼續在世尊的教導下修習梵行;假如世尊不為他解釋這些問題,那麼他就將放棄梵行,回去過世俗生活;如果世尊知道世界是永恆等這些問題,就請世尊為他解釋,如果世尊不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或者根本就沒有這種見地,那就請世尊直截了當地承認說不知道。
於是世尊反問鬘童子說:我是否曾經向你承諾過說你來我的座下修習梵行,我就將為你解釋世間是永恆的……如來死後是否存在等問題?你是否曾經要求過我說我一定要為你解釋這些問題,你才願意在我的座下修習梵行?
世尊繼續說:無論是誰,如果一定要世尊在解釋了這一類問題之後才願意在世尊的座下修習梵行的話,那麼,這個人將會在世尊還沒有為他解釋清楚這些問題之前就已經死掉了。
這就好象一個人被一支毒箭所射傷,他的親戚朋友為他請來醫生治療。但是那個被箭所傷的人卻說:不要把箭取出來,除非我要弄清楚那射傷我的人是屬於剎帝利、婆羅門、吠舍還是首陀羅?那人姓甚名誰?屬於哪個族姓?身材是高是矮?膚色是黑色、棕色,還是黃色?他來自本村、本鎮、本市還是外地人?那張射傷我的弓是彈弓還是弩弓?弓弦是用什麼動物或者植物的筋製造的?箭桿是蘆桿還是葦桿?箭羽是用哪種鳥的羽毛製造的?箭桿上綁的是哪種筋?用哪一種箭鏃?……這個人將在還沒有把這些問題弄清楚之前,就已經毒發身亡了。
修習梵行的生活並不依靠世間是否永恆的等理論學說。不論流行的是什麼樣的理論學說,世間仍然不免存在著生、老、病、死、愁慮、悲戚、痛苦、憂傷和惱亂。世尊所教導的方法,就是要在現世之中消除這些痛苦憂患。世尊之所以不肯回答這些問題的原因,就是因為這種做法是徒勞無益的,它們與清凈的生活沒有關系,並不能導致厭離、離欲、寂滅、寧靜、正見、覺悟以及涅盤。世尊所解釋的是苦、是苦的生起、是苦的止息、是苦滅之道。世尊說:
“鬘童子!我所解釋了的是什麼呢?我解釋此是苦,此是苦之集,此是苦之滅,此是趣向苦滅之道。鬘童子!我為什麼要解釋這些呢?因為它們有意義,有助於根本的梵行,有助於厭離,有助於離欲,有助於寂滅,有助於寧靜,有助於正見,有助於覺悟,有助於涅盤,所以,我就予以解釋。
因此,鬘童子!你要牢記:我所沒有確定的就是未確定的,我所確定的就是確定的。”(《中部》第63《摩羅迦小經》;漢譯《中阿含經》第221經《箭喻經》,《箭喻經》)
同時,世尊在《大象跡喻經》中,也曾明確地指出四聖諦乃一切佛法的根本。世尊於經中說:
“諸賢!若有無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聖諦所攝,來入四聖諦中,謂四聖諦,於一切法中最為第一。所以者何?攝受一切眾善法故。諸賢!猶如諸獸之跡,象跡為第一。所以者何?彼象跡者,最廣大故。”(《中阿含經》第30《象跡喻經》;《中部》第28《大象跡喻經》)
四聖諦乃是世尊一代教法中最根本的內容,甚至可以稱為全部佛法的總綱。整個佛陀教法的體系,也不外乎是對此四聖諦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的發揮或者具體運用。我們甚至可以說:四聖諦包攝了佛陀一生中所宣說的所有教法,凡是世尊正法、律中各種各樣的教義教理及修持法門,都可以說是對此四聖諦從不同角度的發揮、開展,皆可以在四聖諦中找到其根源或者依據。
四聖諦是佛陀正法的實質,如果對此四聖諦建立起正確的知見(正見),就能夠清楚而且有系統地理解世尊在四十五年當中所教導的全部內容,把握正法的根本教義。世尊說:
“若比丘於佛有疑者,則於苦聖諦有疑,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則有疑惑;若於法、僧有疑者,則於苦聖諦疑惑,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疑惑。
若於佛不疑惑者,則於苦聖諦不疑惑,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不疑惑;若於法、僧不疑惑者,則於苦聖諦不疑惑,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不疑惑。”(《雜阿含經》第419經)
佛教的根本信仰是佛陀、正法和僧伽三寶,唯有對佛法僧建立起堅定的信仰,才有資格稱為真正的佛教徒。對於佛法僧三寶,其核心是正法,因為佛陀是正法的覺悟者和教導者,僧伽則是正法的實踐者和傳承者。作為三寶之核心的正法,其最根本的內容就是四聖諦。如果一個自稱為佛弟子的人懷疑、曲解、篡改,甚至否定四聖諦,那麼,其作為佛弟子的身份就值得質疑。同樣道理,如果一種打著“佛法”幌子的理論學說與四聖諦相違背,那麼,我們可以判定這些理論學說即“非佛說”。
四聖諦乃佛法的根本內容。離開了四聖諦,即非佛法。
——摘自拙著《佛陀的教法》第一品第二節
- Jul 16 Thu 2009 20:37
重法敬法(安增仁波切開示>
重法敬法
我們應該敬重珍視佛法。想要去聽,想要去修,就算一字一句也要珍重敬奉。這個時代,許多上師、師父們到處給法,信眾學人們已經無需要去求什麼法了,反正多的很。聞法的機會多了,但是輕心慢心,不重視法,不想聽,厭倦了的情況也多了。說法還要叫人來聽,共修要找人來參加。然而這種對法的不尊重、輕視、可有可無的心態,真可謂是邪見。這種邪見的因,會造成來世與法無緣,聽不到法,見不到法。
上師們要說法,我們還覺得那是他的事,還會想「又來了」「好煩阿」「不想去聽了」「很無聊阿」等等的念頭,這種顛倒思想,便會造下顛倒因緣,使將來不遇佛法。
我們要知道,能聞法,有人授法,那是福氣,要珍惜法,更要敬重、修持它。如果造下不遇佛法的因,那要解脫輪迴,成就遍知的佛果便全無機會了。
- Jul 10 Fri 2009 00:28
夜晚的吟誦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南無佛陀耶。南無達摩耶。南無僧伽耶
擁有至高智慧、慈悲和正覺的佛陀,
我向您致敬。
佛陀所教導的宇宙真理---高尚的佛法,我向您致敬。
保護佛法的聖潔僧伽,我向您致敬。
我歸依三寶,希望三寶保祐我及我的家人。
希望我們能遠離傷害和危險。
希望我們能克服本身的困難。
希望我們經常獲得成功。
希望我們能擁有良好的健康及快樂的日子。
希望我的父母、兄弟、姊妹、老師、
朋友和親人都健康快樂。
希望他們能遠離傷害和危險。
假使他們正面對著傷害和危險,我期望他們能盡快的克服心中的憂慮與不安。假使他正受著病痛的折磨,我希望他們能早日康復。希望佛陀、佛法、僧伽保祐及保護他們。
願 望
假如我已經離開了正道,希望我以後不再誤入歧途。
假如我今天在無意中以語言或行為去傷害別人的話,希望往後會更加小心。
覺悟的佛陀啊!請幫我塑造一顆純潔正直的心吧!
希望我的思想行為能反映出您偉大的愛和慈悲。我將盡力去清除我內心的仇恨和妒忌,以便能和所有的人和睦共處。無論在順境或逆境之中,我都會緊緊地跟隨著佛法並實踐它。
我知道有一天,我將會離開這個世界,而我也將會以勇敢知無悔的精神去面對這一天;因為現在的我比起剛出世時擁有更多優良的品德了。
別人無論做了任何對不起我的事,
希望我都能以慈悲的心去原諒他(她)。
同時也不會懷恨在心。
我將會感激和牢記別人對我的愛與關懷,而不去計較它是否只是件小事罷了。
為了我及我所愛的人,希望我的生命能成為所有眾生的祐擁和快樂的源泉。
分 享 功 德
我要將今天和以往所累積的一切功德和天神們分享,希望這些功德能讓他們快樂,從而使他們看護我及我的家人和親友。
我也把這些功德迴向給我所有已故的親人、朋友和一切眾生,無論他們身在何處,希望他們都能離苦得樂。
善哉!善哉!善哉!
- Jul 10 Fri 2009 00:25
早晨的吟誦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南無佛陀耶。南無達摩耶。南無僧伽耶
擁有至高智慧、慈悲和正覺的佛陀,我向您致敬。
佛陀所教導的宇宙真理---高尚的佛法,我向您致敬。
保護佛法的聖潔僧伽,我向您致敬。
我歸依三寶,希望三寶保祐我及我的家人。
希望我們能遠離傷害和危險。
希望我們能克服本身的困難。
希望我們經常獲得成功。
希望我們能擁有良好的健康及快樂的日子。
希望我的父母、兄弟、姊妹、老師、朋友和親人都健康快樂。
希望他們能遠離傷害和危險。
假使他們正面對著傷害和危險,我期望他們能盡快的克服心中的憂慮與不安。假使他正受著病痛的折磨,我希望他們能早日康復。希望佛陀、佛法、僧伽保祐及保護他們。
願 望
希望佛陀能在整日之中引導著我的思想和行為。希望佛法能幫助我在脆弱時變得堅強,面臨困境時顯得勇敢,以及能鎮定地去面對命運轉變。希望僧伽能激勵我,使我在和別人及那些對我不友善的人相處時能充滿愛心、耐心及寬恕的心。
希望天神護持我及我的家屬。
希望聖潔的阿羅漢以及菩薩,在日常生活中指引我。
希望我們的國家和平與繁榮。
希望今天我有機會幫助那些需要我的愛和援助的人。
希望佛陀成為我的指引,佛法充滿我的心田,僧伽伴我左右,以便能時常保祐我和指引我。
希望一切眾生包括那些敵視我的人都能獲得內心的安寧。
- Jul 03 Fri 2009 17:51
阿底峽尊者對三位心子的甚深開示
問:尊者,在一切道法中什麼是最殊勝的法
尊者答道:“證悟無我之義的人即是最殊勝的智者。
最殊勝的持戒即是心相續調柔;
最殊勝的功德即是具有饒益之心;
最殊勝的教言即是經常觀察自心;
最殊勝的對治力即是了知一切法皆無自性;
最殊勝的行為即是與世俗人相違;
最殊勝的悉地即是煩惱得以減少;
最殊勝的神通即是欲望減弱;
最殊勝的佈施即是沒有貪執;
最殊勝的戒律即是內心寂靜;
最殊勝的忍辱即是處於低位;
最殊勝的精進即是放下一切瑣事;
最殊勝的禪定即是心不造作;
最殊勝的智慧即是對任何法都沒有二種我執;
最殊勝的善知識即是指出求知者的缺點;
最殊勝的教言即是對症下藥;
最殊勝的好友即是正知正念;
最殊勝的激勵即是怨敵、魔害、疾病等苦難;
最殊勝的方便即是順其自然;
最殊勝的恩德即是引進佛門;
最殊勝的受益即是心向善法。”
仲敦巴問:“在一切法之中,最究竟的是什麼呢?”
尊者答道:“最究竟的法就是無緣大悲藏。譬如,世間有一種叫作‘化沃求托’的神藥,能夠治療百病;而證悟法界空性的智慧,能夠對治一切煩惱,其妙用如同此藥一般。”
問:“如今所謂已證悟空性的人,其相續中的貪心和嗔心卻一點也沒有減退,這是什麼原因呢?”
答:“這些人都是大言不慚的人啊!如果一個修行者真實地證悟了空性的法義,則身、語、意三門就會像腳踩在棉花上一樣柔軟調順,或者像糌粑湯中放進了酥油一樣寂靜平伏。正如聖天論師所說‘諸法的本性是不是空性呢?僅僅是生起這樣的合理懷疑也能摧毀三界輪回的根本。’因此,如實證悟空性之義則如服食聖藥一般,一通百通,親證了一切道法蘊涵其中的道理。”
問:“證悟空性為何能涵攝一切道法呢?”
尊者答道:“一切道法可歸攝於六度之中。
真實證悟了空性之義,則對內外一切諸法無有欲望貪執,所以恒常具足佈施度;
沒有欲望和貪執,就不會被惡業所垢染,所以恒常具足戒律度;
無有我執及我所執所引起的嗔心,所以恒常具足忍辱度;
對證悟空性具有歡喜心,所以恒常具足精進度;
遠離了執著於有法的散亂,所以恒常具足禪定度;
對任何法遠離了三輪作意,所以恒常具足智慧度。”
問:“對於一個證悟者來說,僅僅依靠空性的見解和修持,就能成佛嗎?”
答:“如是一切顯現和所有音聲,沒有不是從自心產生的,心體就是明空覺性。證悟覺空無二,就是見解;無有散亂,以正念不斷護持,就是修持;狀態之中猶如幻化般積累二種資糧,就是行為。現在若能對自己的見、修、行有所覺受,則在夢中也能夠行持;若夢中能夠行持,則臨終時能夠行持;若臨終時能夠行持,則中陰時也能夠行持;在中陰時也能夠行持,便決定能獲得殊勝悉地。”
- Jul 03 Fri 2009 17:49
神通 / 警惕有點小神通的“邪師”
目前漢地居士當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喜歡講神通,比如什麼神奇的夢境啊、自己看到什麼佛菩薩啊等等,一門心思地去追求這些“境界”。但是,即便今天有個人可以從這個大廈的二十九層樓飛到對面的樓上去,對我們又有什麼用呢?我們可以跟著他一起飛過去嗎?即使飛過去,又怎麼樣呢?能解決我們的生老病死嗎?不可能的!像我們這樣的人要見到觀音菩薩、文殊菩薩,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佛為我們指定的路,是穩固、踏實、符合實際的路,我們就要踏踏實實地沿著這條路去走。
雖然在修行過程中會自然出現一些神通,我們也不排斥這些神通,即使產生了神通,我們也不要理會、不要在乎,因為神通永遠不能解決什麼問題。外道會有神通,中陰界的眾生也會有神通,甚至餓鬼道的可憐眾生都有神通,但他們都沒有獲得解脫。因此,我們必須要走安全、可靠、準確的脫離輪回之路。這樣的解脫之路不是依靠神通,而是要用佛陀,以及已經穿越了這條路的修行人所傳授給我們的智慧來指引。
如果我們一天到晚都神神道道的,居士們聚在一起既不講佛教的見解,也不講出離心、菩提心修得如何,怎麼樣可以獲得解脫,而是今天說這個人有神通,明天說那個人夢見過佛菩薩,不僅其他人會認為佛教就是迷信,而且自己也會離解脫越來越遠,因此,我們一定要改掉這些習氣,珍惜這些修法,要有條不紊地去修。
學佛人首先所需要的,就是虔誠、單純、純潔的,不能以其他神通之類的東西所動搖的穩固之心。只有始終保持這種心態的人,才能學佛、才能成就。
=====================
注意:以神通來擇師,很可能遇上有點小神通的“邪師”!
文/光音
前些年有個來喇榮五明佛學院進修的小活佛,在旁人鼓動之下,曾在大經堂前的一塊石頭上,踩出了一個腳印,晉美彭措法王知道後很不高興,批評了這個小活佛,不准他以後再隨便顯示神通。但當有一次一個某教的高人來佛學院挑戰,當著法王的面在石頭上踩出腳印時,法王將懷抱的小狗放到地上,讓小狗繞那人走了一圈,也在石頭地上踩出了幾個清晰的狗腳印!法王對來者說:“有的人人道沒學好,狗道倒是學會了。”羞得那人無話可說抱慚而去……(注:外道也有神通,單以神通擇師,就很有可能錯跟外道師:據說李弘志也有些小神通)
雖然仁波切們有種種神通,可是他們都常常教導人們,能預測能留下腳印對修行並沒多大作用,最大的神通是慈悲心,無我利他的利益眾生才是最大的修行成就。
現在有不少漢人被假活佛、假上師騙了,其實就是這個原因。用什麼樣的的心態就會找到什麼樣的師傅,有慈悲心的上師才能真正讓你獲得成就。但如果人們用求神通,求名利的心態去學佛去找上師,那很容易被一些有小神通的“魔師”所蠱惑。
所以判斷一個真正有成就上師的標準不是普通的神通,而是慈悲心和無我利他的成就。
附注:
不少善知識通常只是講經說法來利益徒眾,反對大家去盲目追求神通,平時也不常以顯現神通來攝受、調伏弟子,只在特殊情況下偶一為之以來利益眾生。
當然,也有些善知識是經常顯現神通來攝受弟子、利益眾生的,跟以神通邀利的“邪師”不同,深入去觀察的話,他們顯現神通也是唯一為了利益眾生而絕非為了自利。這也需要作個區分,不能因為顯現神通就絕對是“邪師”,繼續去觀察他有沒有慈悲心和正法即可。
索達吉堪布
- Jun 27 Sat 2009 23:10
皈依佛、法、僧三寶的力量不可思議
在娑婆宇宙內,生命就不斷地在這三界中演化不息。享福的神靈們也會淪落到我們人類中,甚至牲畜中、地獄裏。佛陀認為,如果它們生前皈依了佛、法、僧三寶,成為佛教徒,就可以避免淪落的危險。
佛教傳說中就有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欲界的神,因為幾百萬年的福報享盡,死前衰老的惡兆呈現在它身上。痛苦不堪的它,運起最後的力氣,搜尋能救度它的物件和方法。
這時候,福至心靈的它突然想到佛陀能超越和解救老和死這兩樣病,於是它運起自己的星際飛行能力,轉眼間從天上來到人間佛陀的面前,請求得到解救。
佛陀和它都了知宿命,都知道如果這一次死亡是在劫難逃,它就會淪落進驢胎中,成為一隻愚蠢的驢子。
佛陀見它每況愈下、時不相濟的老病狀況,只能教它時時念誦三皈依。三皈依之後,這位神就告辭,打算返回它的天宮吩咐遺囑料理後事。沒想到還沒等到它回家,就在半路上亡故了!
這位生前常常發脾氣的天神,死後神識隨著愚癡瞋恨的前因驅使,落進驢胎之中。正在這個兇險萬分的時刻,這位欲界神靈心中至誠不停地念誦起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說時遲、那時快,由於皈依三寶的力量,使這匹母驢突然亂竄,因而驚動了脾氣不大好的驢主人,於是驢主人立即拿了根鞭子痛打了母驢一頓。
這使剛受孕的母驢應時流產,逃出驢胎惡報的欲界神靈,由於皈依三寶之福,還原恢復那神靈的光榮模樣,順利地返回天國。
佛陀忍不住讚歎了這位明智的欲界之神。這一回它又有幾百萬年的天壽可資運用,想必它一定會因此善而加運用,以求超越生死輪回的苦海,而不是像過去那樣沒事整天發脾氣,累積淪落惡道的因緣。
評語:從此故事上我們得知一個天大的秘密,皈依三寶是多麼的重要啊!真是慶倖我們是三皈依的弟子。希望大家把這個故事轉載告訴所有人,功德無量啊!
- Jun 27 Sat 2009 17:12
簡單生活中的幸福
凡是讀過弘一大師傳記的人,都不會忘記他以珍惜和滿足的神情面對盤中餐:那不過是最普通的蘿蔔和白菜,他用筷子小心地夾起放在嘴裏,似在享用山珍海味。正像夏丐尊先生所說:“在他,什麼都好,舊毛巾好,草鞋好,走路好,蘿蔔好,白菜好,草席好......”
令人難以想像的是這位倍受敬仰的人物,原本生長在“黃金白銀非為貴”的富豪之家!
終於有一天明白了“惜衣惜食,非為惜財緣惜福;愛人愛物,到了方知愛自己”的道理。
“惜福”二字令我恍然大悟。定下心來想想看,我們是否懂得:惜衣惜食其實與貧窮富貴毫不相干,倒是和智慧與愚癡、寧靜與浮躁、淡泊與貪婪及到與善良與邪惡、慈愛與殘酷密切相關!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衣一物當思感恩之情。我們每個人的福報都來自前世的善因,就像很久以前存入銀行的存款,用一分就少一分。如果只知享用而不積累,自然有用完的那一天。到那時候,福盡苦來,悔之莫及!明白人當在行善積福的同時,還要珍貴小心的“惜福”,珍視眼前的一切。若能以這樣的心態度過生命中的每一天,怎能不會產生知足、歡愉、安祥、幸福的感覺呢?怎能還會去譏笑、鄙視別人?怎麼還會去機關算盡、貪汙受賄呢?怎能還會聲色犬馬醉酒佳人?這樣的心情是那麼自然而美好,可惜離我們已經十分久遠了!
在很多人眼裏,節儉似乎是貧窮的產物,窮日子既已成為過去,珍惜和節儉自然多餘,取而代之的是不擇手段的佔有財富,再加上近乎盲目的消費,報紙、雜誌、電視、網路不厭其煩,關心備至的循循教導你,如何緊跟時尚去花錢,於是我們挖空心思地包裝自己,穿名牌衣、開洋車,再拿出多年的積蓄裝修一套住宅不像住宅、賓館不像賓館的房子,美其名曰“豪華型”。我們消費的目的並不是因為需要,說白了只是為了用來證明自己。證明什麼呢?用歷史的眼光看,他只能證明生活在“轉型期”的我們,正在遭受前所未有價值觀念的困惑和精神文化的貧瘠,因而成為無所遵循、為滿足欲望而活著、跟著時尚感覺走的人。於是我們擁有越來越多的物質財富,而感受不到一份真實的快樂。為了實現幸福生活的願望,拼死拼活大半輩子,應該有的全都有了,可唯獨沒有幸福!我們成了徹底的“唯獨主義者”,眼睛裏只能看到自己還缺少的東西:房子還不如別人大,烏紗還比別人小,票子還比別人少......既看不到我們已經擁有並且彌足珍貴的一切,也看不到我們真正缺乏的究竟是什麼。是什麼遮住我們的眼睛?使我們的感覺日漸退化?讓我們的心不得安寧?
一位叫梭羅的西方哲學家說:“大多數所謂豪華和舒適的生活不僅不是必不可少的,反而是人類進步的障礙,對此,有識之士更願選擇比窮人還要簡單和粗糙的生活,簡單和單純的生活有利於消除物質與生命本質之間的隔閡。為了獲得圓滿無悔的一生,我們必須認清哪些是我們必須擁有的;那些是可有可無的;那些是必須丟棄的。”此言與諸葛亮“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古訓如出一轍,不能不令人深思!
多一份滿足,少一份焦慮;多一份真實,少一份虛設;多一份快樂,少一份悲苦;多一份明白,少一份迷惑。這就是簡單單純的生活所追求的目標。外界生活的簡樸將帶給我們內心世界的豐富,從而使我們發現一個新的世紀在面前展開,最終獲得真正的自我生命。
幸福其實是無遮無攔的,它就像山坡上靜靜地吐著芬芳的野花,沒有圍牆,也不需要門票,只要有一顆清靜的心和一雙沒被遮住的眼睛,就能得到!
- Jun 07 Sun 2009 23:18
妙慧童女10問佛陀開示40種妙法
在大寶積經中,有一段經文,是敍述妙慧童女的故事。
妙慧童女,家住在摩揭陀國的王舍城中,父親是有名的長者,年齡才八歲的時候,耆闍崛山的講經法會,她就常常在座。
年輕的小姑娘,面貌生得秀麗無比,行動舉止也端莊溫和,佛陀座下的弟子,無論是盛德的長老,或是年輕的比丘,沒有一個不喜歡她。尤其是比丘尼的女眾僧團,對於妙慧童女,更是心愛萬分。
大家喜歡妙慧童女雖然她年幼聰明,但想不到在一次佛陀說法的法會中,她竟然以菩薩的心境和口吻,向佛陀問長道短,使在會的大眾,個個都驚奇不止!
妙慧童女,有一次當佛陀升座說法時,她不慌不忙,從從容容地先走到佛前,頂禮三拜,右繞三匝,然後就長跪合掌,對佛陀說道:
“偉大無比的佛陀!您是世間上的明燈,可以照開眾生心地的黑暗。弟子對於菩薩所作所行,現在尚未能完全瞭解,想懇求佛陀給我請問,為我解答!”
佛陀一看,原來是妙慧童女,佛陀知道她的來歷,想到今天菩薩們和羅漢們有妙法可聽了,因此就很歡喜的告訴妙慧童女道:“你太好啦!今天發大願心,來向我問話,現在你就隨意的問吧!”
十大問題 震驚全座
妙慧童女聽了佛陀承認隨她發問,心中的歡喜感激,自不用說,她就一口氣提出十個大問題來向佛陀請求解釋道:“佛陀!我有十個問題,敬懇解答:
請問佛陀,用什麼方法,才能獲得端正的身體?
請問佛陀,如何獲得大富的尊貴之身?
請問佛陀,怎樣才能使眷屬免除不和以及多病死亡呢?
請問佛陀,有什麼辦法,能夠不受父母所生的這無常不淨的血肉之身,而很快的能夠見到自己受用變化之身,和您佛陀一樣坐在大寶蓮華之上?
請問佛陀,怎樣才能證得自在神通,可以隨意遊行無量國土,禮敬諸佛?
請問佛陀,如何才能沒有怨仇對頭?
請問佛陀,我們說的話,如何才能叫人家一聽就信仰呢?
請問佛陀,我們宣揚佛法,照佛法修持,怎樣才能免除障礙呢?
請問佛陀,心裏的煩惱魔障,如何降伏呢?
請問佛陀,當我們一期生命終了,怎樣才能得見諸佛,聽聞清淨之法,不受一切苦惱?”
佛陀開示 四十方法
佛陀聽後,很嘉許妙慧童女的問題。佛陀對妙慧童女的每一個問題,都提示了四個方法。比方說:
第一、得到端正的身體,要做到:一、對惡友不起嗔心,二、安住於大慈悲,三、歡喜修學正法,四、造佛形像。
第二、如何得到富貴,要做到:一、應時佈施,二、不起輕慢的心,三、帶著歡喜的心情給人,四、不希求果報。
第三、眷屬怎樣免除多病和死亡:一、不說離間的語言,二、度脫邪見眾人於正信,三、護持正法,四、教諸有情成佛菩提。
第四、如何不受父母肉身而得佛應身:一、如來塔廟供奉華果,二、不妄自損害他人,三、鑄造佛像,四、對佛菩薩深生淨信。
第五、怎樣有神通:一、見他修善不為障惱,二、他說法時未嘗留礙;三、燃燈供養如來,四、于諸禪定常勤修習。
第六、如何沒有怨家仇敵:一、以無諂心親近善友,二、於他勝法無嫉妒心,三、他獲名譽心常歡喜,四、于菩薩行無輕毀心。
第七、說話如何令人起信:一、言行一致,二、于善友處不覆諸惡,三、聞法不求過失,四、於說法者不生噁心。
第八、宣揚佛法如何離諸障礙:一、持三律儀戒,二、聞甚深經不生譭謗,三、見初發心者生一切智心,四、對諸有情大慈平等。
第九、如何降伏煩惱魔障:一、了知法性平等,二、常行精進,三、常勤念佛,四、一切善根皆悉回向。
第十、臨命終時諸佛現前:一、滿他所求,二、于諸善法深生信解,三、于諸菩薩施莊嚴具,四、於三寶所勤修供養。
種種神異 令眾嘆服
佛陀對妙慧童女的十大問題,提出了四十種修行的方法以後,妙慧童女歡喜踴躍,發願奉行,並且說:四十行中,若有一行不修,則違佛教,那就是欺誑如來了。
妙慧童女的願心很大,座中的目犍連尊者就以懷疑的口吻問道:“妙慧童女!你知道菩薩的修行,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你今發此殊勝大願,難道真能做到嗎?”
妙慧童女安詳的回答道:“尊者!假若我的弘願真實不虛,能夠做到諸行圓滿,那麼,我願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天雨妙華,天鼓自鳴,請尊者印證吧!”
妙慧童女說後,真的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天空華雨繽紛,鼓樂和鳴。並且在座的大眾身體皆變成金色。
文殊菩薩見此神異,也感覺難以思議,他對妙慧童女問了很多法性的問題,妙慧童女都一一回答。
佛陀在他們停止問答的時候,就說道:“文殊菩薩!妙慧童女已於過去發菩提心,經過三十劫後,我才發趣無上菩提。文殊菩薩!難道你記不起了嗎?她曾做過你的老師,令你住於無生忍!”
文殊菩薩經佛陀這麼一說,像是恍然大悟,即刻很歡喜地從座位上起來,對妙慧童女頂禮說道:“大德!我於往昔無量劫前,以曾供養,想不到今日仍然親近!”
年少的妙慧童女,得到大智文殊菩薩向他頂禮,這可見她的來歷不凡。從妙慧童女的故事看來,對於女人固不應輕視,就是對初學者也不可傲慢。看他是年輕,我們那能知道他的過去?女人,青年,在佛教中自有其地位,那不算什麼問題。
- May 24 Sun 2009 22:07
牢 獄 很 大
有一位吸毒的囚犯,被關在牢獄裏面,他的牢房卻只有一兩坪大,空間非常的狹小,住在裏面很是拘束,不自在又不能活動。他的內心充滿者憤慨與不平,備受委曲和難過,認為住在這麼一間小囚牢裏面,簡直是人間煉獄,每天就這麼怨天尤人,不停的抱怨著。
有一天,這個小牢房裏面突然飛進一隻蒼蠅,嗡嗡叫個不停,到處亂飛亂撞。心想:我已經夠煩了,又加上這只討厭的傢伙,實在氣死人了,我一定非捉到你不可!他小心翼翼的捕捉,無奈蒼蠅比他更機靈,每當快要捉到它時,它就輕盈的飛走了。蒼蠅飛到東邊,他就向東邊一撲;蒼蠅飛到西邊,他又往西邊一撲,捉了很久,還是無法捉到它,這才慨歎的說,原來我的小囚房不小啊!居然連一隻蒼蠅都捉不到,可見蠻大的嘛!此時他悟出一個道理,原來‘心中有事世間小,心中無事一床寬’。
所以說,心外世界的大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自己的內心世界。一個胸襟寬闊的人,縱然住在一個小小的囚房裏,亦能轉境,把小囚房變成三千大千世界;如果一個心量狹小、不滿現實的人,即使住在摩天大樓裏,也會感到事事不能稱心如意。所以我們每一個人,不要常常計較環境的好與壞,要注重內心的力量與寬容,所以內心的世界是非常重要的。
正如無門禪師所說:‘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不管世間的變化如何,只要我們的內心不為外境所動,則一切榮辱、是非、得失都不能左右我們,牢獄雖小,心裏的世界是無限寬廣的。
------人生譬喻
- Apr 04 Sat 2009 15:45
清明素思
在這一天我們會不約而同地緬懷、悼念或祭奠已逝的先輩,人們通過悼念,緬懷過去,從而更加珍惜現在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這天是一個禁火掃墓懷念逝者的日子,恰也是春光明媚的踏青時節。陰陽雖相隔,但過去的美好回憶不時閃現。淡淡懷念輪回中的親朋好友,揮之不去的是一份幻化的親情與鄉情。除了傳統的祭掃、燒紙、獻花活動外,更希望大家能以素食的良好方式寄託哀思。盡一份孝道。
在這萬物復蘇、春暖花開的陽春三月,我們也需要真正的復蘇了——不論在肉體上還是在靈魂上。
就讓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春雨,給我們一次徹底的洗禮吧——不僅在身體上而且在精神上。
清明時節倡素食:4月4日,素食者請繼續素食;未能素食者請儘量素食或吃肉邊菜。
- Mar 31 Tue 2009 20:11
鐵匠成佛
鐵匠成佛
有一個念佛的打鐵匠,每天打一捶就念一聲佛號。一念幾十年,念到最後已可隨心所欲、隨口自在,甚至連生死都自如了。有一天在打鐵的時候,他就念道:‘呵呵當當久煉成鋼,時辰已至我往西方。’當下就不動了,原來他已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了。
這一段故事說明了念佛不一定要在寺廟裏面念,也不一定要在佛前念,甚至不是為了念佛而念佛。在日常生活中,無論煮飯、炒菜、洗衣,即使走路的時候,都可以隨時稱念阿彌陀佛!像這個鐵匠,邊打鐵邊念佛,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時間久了,有恒心就必定能成功。像現在的人,常常就是因為沒有恒心,沒有專一心志,所以事情不能成功。
生活裏只要有佛法,在行住坐臥中,隨時可以念佛參禪,過去擔任兩廣總督的林則徐先生,就有一個《閑餘日課》的修行方法,每天以念佛為主,自我精進。為什麼如此呢?因為每個人每天都必須有一段時間來反省自己,維護心的清淨。其實念佛,主要是假借念佛的作用,來念自己的心,所謂‘即心即佛,即佛即心’,我們的心也就能時時拂拭了。
每天洗衣服的作用,就是讓乾淨的衣服穿在身上很舒服;每天刷牙嗽口也是使自己覺得清爽。同樣的,念佛、參禪、誦經、禮拜都是為了淨化自己的身心,試想我們每天有否培養淨化自己的方法呢?這是值得大家深思的課題。
- Mar 29 Sun 2009 23:35
一杯茶
- Mar 03 Tue 2009 19:24
勸家庭行孝文
勸家庭行孝文
知性法師述
世間一切人、應須行孝道者、因各有父母生養鞠育之劬勞也。其始以至成就人財、非一二人、教育指導、而能資其樹立焉。蓋此等之人、安非恩人乎。然一人既有許多恩人。人人亦然、人類既多、其各恩人更多矣。欲周至酬報、是事甚難。簡單提要、僅擇恩義最重大者、唯父母爾。故父母不得不申管見、說酬報應分之事也。蓋人類雖多有貴賤差別不等、父母乳哺養育之恩、各各所不能逾、餘恩則不得同儔也。父母若能盡心孝順、餘皆例知可也。遵行古聖制規、奉養父母。方不失人倫之理。在世堪為人範、而永古流芳、都由是也。今表普通家庭為人應分之事、梗概如次。
宇宙萬有之中、唯人情為最重要之關係。無論老幼男女、個人各有情想趨向旨趣。是為酬恩行孝者、當觀察父母心中希想念頭。該一一順行不可違背。父母若歡喜衣服、或需要物件、口頭食物等。為子者、盡與奉給、罔使乏少。父母若樂善好施、子不得愛惜(自己須省父母應順)錢財、亦不得露慳吝之意。坦坦然就父母之心情、慷慨歡喜同之為善。父母若望家庭發達門楣添彩、閭里賢才等、為子當依父母心術、悉次稟教順情耑業進趣、努力精進以至剋實。釋父母之懸念也。或有等父母、僅顧身後之事(壽衣棺才墳墓)、理當預構備之。苟其父母不甚清正、而有缺點處。子不得過分逆諫。自當盡子之道、循循伏從(堯母弟象)。方為孝焉。
說報親之道、以奉養為主。所奉養之事、各隨其力。凡貧富貴賤、宜誠為要。在貧賤者、父母既處寒苦之地。焉得豐積美物供奉、僅布衣粗食。倘有時新食品、無論何物、先奉父母、須誠心鄭重、皆可娛親也。但儘父母之用餘、然後並及家屬妻子等、才是不差。富貴之家、一切產業、悉屬父母之所遺。還以供給父母、此尤為容易之事、何孝之有哉。貴乎自身親侍、不得差使役代、子當常思父母之撫我時、我今理當、一一都須自己躬奉、一表甘意親熱、二表實情真踐。若是方為奉養行孝之道也。
若知身從來處、便不得不思報恩之事。且如父母之於兒子、無論何時何地、孳孳望其成器、拳拳希為良善。或懷胎產後、乳哺抱養、訓誨教育、以至娶媳。經過種種劬勞辛苦、費用多少錢財。受盡非常驚駭。莫非為終身之依靠。戀繼嗣之祭祀。為子者、必當知恩報恩。竭力奉承、不可有須臾懈意。宜於根本上、推源思想。父母未生我時、身竟從何有。原同父母、無二無別。同一氣息骨血。一出產門以後、仍賴撫保而成。何得當兩個看、譬如新枝既茂、舊本自枯。思慮及此、則為子者、自然疼痛。安不極誠盡孝乎。
人類夥然、論至親者、獨同胞兄弟、故兄弟務須和睦、互為相顧、情意亦當互相愛悅。原同一遺體之分形也。兄弟或多寡、各自當盡其孝心。父母有要事、在子正可藉此、申報微恩。不可推諉兄弟、又不得慢延怠滯之心。設父母只生汝一人、將誰之可推諉耶。每見世人互相諉避、至使雙親動氣、是大不孝。反不如獨子之為妙。真可慨也。設若父母偏愛小弟或姊妹等人。子當承遵嚴命、勿起嫌不平等之念。兄弟若手足、雖分四肢、實同一體。其或縱有庶嫡之分。父母之所溺愛者、亦當甚愛之。門庭和氣臨父母之悅顏、是正孝也。
積財巨富、都為望後之關係。父母將豐饒之家財、傳授與其子。為人子者、無不以為當然之理。及其供給父母、衣食需類、須要另用錢財。於其子方面豈不當分奉給耶。或待要素方與、已成不孝之罪。況有吝惜之意、似乎以為不然乎。殊不思財由何來而有耶。堪歎世人、但知父母當厚其子。竟不知子之所當報父母也。然而子之有子亦若是者、終成不孝之流弊矣。故為子者、時常訊問父母、身分上需用之事。無論何物、咸要盡心給與勿使缺少也。
配室原是別家之人、欲其一來、即能孝順翁姑。誠為最難之事。此全在為夫者、於新婚後。時刻誘導、俾行媳婦之禮。或早晚以孝順翁姑、勸誡其妻、必能爾爾則可。將後漸漸感化。自然不忤。若其不然、縱嬌態之耳語、或聽信之。則其忤逆之勢必至矣。且思父母之娶媳、以希奉事為目的。反而不孝順、使父母之心於何地。故孔子曰、五形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若思翁姑之家財、但遺於子媳、而不與之姑娘者、以尋常持事務於左右也。為人媳者應同良夫之事父母不異。又不得背後、稍有逆意、方是孝婦也。
雙親在家、子或出外貿易。每到年節時、旋鄉抵家、詣父母前問安。各地異美珍物等、購帶貢獻雙親。使歡顏悅意、是人子之當為焉。若其有要務、不得脫身、先寫訊函、陳明利害緊要事情。方息雙親之掛念。倘或家不豐富、須寄回銀錢開支之費、亦不得在處無定。故孔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即此之義也。每聞無受教育之人、一離桑梓、置父母於度外。便縱自己之逍遙。厥或被惡友之魔纏耶。其或故意若斯乎。設彼故意者、我謂之人首畜、反不及烏羊之類、誠可慨也。
親現世時、略述七項、能依如法不違。雖不名稱孝士、堪號明達賢哲之人也。蓋考妣素來康健、忽然體沾微恙。延醫進湯藥、此乃容易癒復。若久病沈苛床蓆者、須耐心調治。或請高明。俾漸解結癥。若其壽盡命終、神識遷謝、奄然而逝世。子之五內自然常懷悽悲。喪具棺柩等項、察平日所望而辦之。服縗三年仍屬外表、內抱霜雪之行、終日不敢忘父母之痛恨也。至積墳合厝之後、古人且有廬居三載。或植松柏以表孝誠也。凡四時禘嘗蒸之祭祀。當如神在之孝思。終身八珍羅嚮、不若雙親在世、順奉之供養也。噫、豈不留神侍事、注意衣食、而俟亡後之空歎哉。
謹勸諸君、親死必宜早葬。切切不可惑於風水之說。以久滯棺柩。且死者以入土為安。亦不可權厝之計、冷擲荒郊閑地。久經風雨之頹壞、貽終身之痛悔、為子者所當切戒。
古人云、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鄙謂想子孫之賢者、必孝順父母。然草木厚培其根荄、方發枝幹之茂盛。深谷源泉、必洋洋乎而流長。孝心感動、天地鬼神、必出賢德鴻才、方有財丁兩旺、決定之理、不可疑矣。但以世人逐迷塵夢之習慣。都沈心於妻妾。竟不思孝父母為子孫之根本。尤不知孝為大聖之芳規爾。
- Feb 11 Wed 2009 00:39
點一盞心燈
為別人點亮的同時,
也為自己點亮;
為自己守候的同時,
也守候著別人。
點一盞心燈,
不止溫暖自己,
也溫暖別人。
有一個值得回味和紀念的故事。
從前,有一位年輕的尼姑去拜見高僧:“師父!我早看破了紅塵,出家已經多年,每天在這青山白雲之間,伴著暮鼓晨鐘,常年茹素禮佛、讀誦經藏,可是為什麼我心中的妄念不但沒有減,卻好像在不斷增加?”
“去點一盞燈吧,使它非但能照亮你,而且不會留下你的身影,你就開悟了——”
轉眼數十年過去。
有一座尼庵遠近馳名,大家都稱之為萬燈庵;因為庵堂內點滿了燈,成千上萬的燈。如果走進去,仿佛步入了燈的海洋。
這座萬燈庵的住持,就是當年那個年輕的尼姑,雖然如今年事已高,而且還擁有上百的徒弟,但是她仍然過得不快樂。因為儘管她每做一樁功德,都點一盞燈,卻無論把燈放在腳邊,還是懸在頂上,乃至用一片燈海將自己團團圍住,卻還是會見到自己的影子,甚至可以說,燈越亮,影子越顯;燈越多,影子也越多。
她困惑了,卻已經沒有師父可以問,因為當年的高僧早已圓寂,自己也將離開人世。
她圓寂了,據說,就在圓寂之前,她終於開悟。
她沒有在萬燈之間找到一生尋求的東西,卻在黑暗的禪房裏悟了道。她覺悟了,如果一個人身外的成就再高,點的燈再亮,都只能造成身後的影子。唯有,點燃屬於自己的那一盞心燈,才能使自己皎然澄澈,心無掛礙,照亮一個無限寬廣的空間。
每次看到這個故事,我都會想,其實不管是已經逝去的昨日之燈,還是遙不可及的明日之燈,甚至是把握現實的今日之燈,在經歷風霜和坎坷之後,也都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而這一切一切的燈光,都遠不及一盞心燈那般明亮。
一直以來,很喜歡這樣一段話:真正的智者,總是站在有光的地方。太陽很好的時候,生命在陽光下奔跑。當太陽熄滅的時候,還有那一輪高掛夜空的月亮。當月亮熄滅的時候,還有滿天的星星閃爍。如果有一天,星星也熄滅了,那就點一盞心燈吧,為自己,也為別人。
點一盞心燈,驅散靈魂的黑暗,照亮人生的漫漫旅程。
生活裏有鮮花和掌聲,也會有悲傷和痛苦,痛苦的時候,別忘了點一盞心燈,讓燈光為你驅散心中的苦痛。
旅途中有陽光和雨露,也會有暴雨和狂風,跌倒的時候,別忘了點一盞心燈,讓燈光為你的心靈撐一方晴空。
心靈上有舒暢和歡樂,也會有感傷和惆悵失意的時候,別忘了點一盞心燈,讓燈光為你抹去心靈的陰影。
不知不覺,又是華燈初上,萬家燈火了。
伴著悠悠的輕音樂,窗外的燈光漸漸明亮。
就在這一瞬間,感覺心靈深處某種情感被柔柔的觸動了一下。
我想,也許每個人心裏都有過這麼一盞燈,為別人點亮的同時也為自己點亮,為自己守候的同時也守候著別人,不止溫暖自己,也溫暖身邊的每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