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新聞與政治 (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作者:童倩-BBC中文網日本特約記者




日本官方電視台NHK周四(4月15日)晚間引述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的話說,中國政府歡迎外國援助青海大地震。這是在日本國家公安委員長中井洽周四中午說,中國政府表示這次不接受外國援助後幾小時,日本又傳出不同的中國政府救災立場的消息。


日本內閣裏也負責主管防災的中井洽周四在主持了國家公安委員會議後召開記者會說,日本政府慰問了中國青海大地震,並詢問中國是否需要派遣國際緊急援助隊,中國政府說,中國這次不接受外國的援助。不過儘管如此,一個總部在日本岡山縣的國際醫療救援團體周四下午已出發,途經大阪、預訂周五抵達成都。


四川救災
日本在08年5月四川大地震後曾向四川災區派遣過國際緊急援助隊,雖然沒救出生還者,但日本援助隊集體向挖掘出的遺體致哀的畫面當時得到很多中國網民讚賞,至今也被日本政府和傳媒相信是中國國民近兩年對日感情略有好轉的原因。


但08年四川大地震後前兩天,中國也有過不回應日本提出的援助要求的紀錄。當時日本政府分析認為,巨大的地震令中國政府懵了,而在國際上享譽救災經驗豐富的日本國際緊急援助隊急不可待地表示,地震救援最有效是前48小時。四川大地震後第三天中國才同意日本救援,第四天援助隊趕到現場。


救人要緊
這次青海大地震後,日本傳媒一直在密切追蹤日本一向關注的地震消息,各大傳媒記者第一時間已奔赴現場、並從周四早上起開始送回消息。日本更新青海大地震死傷人數的速度幾乎與中國傳媒同時。日本記者報道說,中國政府這次救援的行動反應顯著比四川大地震快,但同時關注到玉樹主要屬於藏人居住的地區,認為中國政府是否能有效救災,將影響是否化解漢藏衝突的問題。


周四中午傳出中國不接受外國援助的消息後,一些日本輿論認為,這次不是中國政府給震懵了,而是可能不想外國人進入藏人地區,甚至是準備擴大禁止外國人入藏的範圍,呼籲中國政府現在救人最要緊,政治不應擺在第一。



釋慈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料來源:BBC




日本親中大報《朝日新聞》周五(4月16日)報導,掌控中國傳媒的中宣部周三晚召集中國各主要傳媒領導,口頭下達了禁止報導青海大地震救災工作緩慢等災民不滿、而要突出報導黨政官員關心災區的內部命令。


《朝日新聞》報導說,中宣部的禁令具體包括了不能報導批評政府救援物資遲到的消息、不能報導因學校倒塌,兒童、學生死亡的消息,而有關地震的報導都先要把黨政官員慰問災民放在前面等。


《朝日新聞》分析說,08年四川大地震後,一些中國傳媒和網民批評過解放軍救援隊遲到令死亡人數增加,看來導致了中宣部警惕,這次先發制人。


《朝日新聞》3月25日也曾報導過,中宣部向中國傳媒下達了禁止報道四川震災貪腐、山西疫苗腐敗案、吉林鋼廠廠長被殺案、重慶警匪勾結、房地産價暴漲購房難、開發商推高地價、人民幣升值、官僚腐敗、高昂醫療費、食品中毒、新疆暴動、西藏動亂、貧富懸殊、戶籍改革、飲食油價上漲、黨內人事預測、大學擴大自主權、大學畢業難就業共18種消息。


玉樹災區
《朝日新聞》周五以“標高3500米在等待救援”爲標題,刊登記者發自玉樹的消息說,在交通不便、形同孤島的玉樹,倒塌的房屋集中在藏人居住區,藏人中還流傳他們重視的寺廟也倒塌的消息。


日本銷量最大的報紙《讀賣新聞》也以“母親和妹妹在瓦礫下的無情日落”爲標題,圖文並茂地報導災民們在倒塌的房屋旁呆等救援隊伍挖掘瓦礫下的親人,睡在馬路旁的很多災民還沒獲得食水和帳篷等基本救援物資,救援人員沒電維持徹夜工作等。


日本傳媒還紛紛報導,災民不滿的情緒和到處可見的警察交織了災區獨特的蕭瑟氣氛。


在青海災區採訪的日本記者們也紛紛報導,因災區高山缺氧,救援人員和救助犬都出現高山病反應,救援工作進展緩慢。記者們也嘔吐、頭痛、無力。報導說,但眼前的災情讓人會不停地祈禱多救出一個人才好,向日本訴求救災的緊迫性。


要錢不要人
日本內閣官房長官平野博文周五在記者會上宣佈周四晚正式接到中國政府的救援要求,日本政府決定提供中國購買醫藥品等一億日元(約730萬人民幣)的無償資金援助。他還說,現在日本還沒得到人力援助的要求,但日本政府希望儘量協助。


日本1979年開始對中國的無償資金和日元低息貸款兩方面經濟援助政策到2008年已停止,救災雖還提供一些無償資金援助,但顯得對中國運用無償資金援助不透明的狀態很謹慎,比較傾向援助物資和人力。
對中國周四回答日本是否需要援助的詢問前後不同立場,日本傳媒、輿論周五顯示的解讀是中國要錢援助,但不要人援助。

釋慈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媒體稱,山西疫苗事件致近百名兒童或死或殘。

《中國經濟時報》的記者王克勤3月17日發表了一篇深度報道,揭露「山西疫苗事件」,受到中國媒體和網民的廣泛關注。

報道中引述山西近百名兒童不明病因致死、致殘或引發各種後遺病症的案例稱,這些兒童「發病前不久,均接種過疫苗。」

這一報道受到中國媒體和網民的廣泛關注後,中國衛生部表示「高度重視,立即開展有關調查工作」。

衛生部稱,要求山西省衛生廳盡快報告預防接種異常反應並監測新的情況。

同時,衛生部在其網站上稱,衛生部曾於2008年「協調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對所謂「高溫暴露」的流腦,乙腦和乙肝疫苗抽樣檢測,結果全部合格」。此外,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2007年也對疫苗進行過檢查,檢測結果也「全部合格」。

否認和舉報

山西衛生廳也立刻否認疫苗問題,稱未接到注射疫苗後聚集性異常反應的報告。

山西衛生廳稱,2008年11月衛生部曾組成調查組來山西調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此前曾對接種點庫存疫苗抽取樣品,委托中國藥品生物製品檢定所檢驗,檢驗結果均符合國家規定。

但《中國經濟時報》的報道引述山西省疾控中心專門負責防病信息的原信息科科長陳濤安表示,山西省疾控中心會議發佈了虛構的衛生部監察局調查結果。

陳濤安說,疫苗是異體蛋白物質,對光照、溫度十分敏感。從2006年以來,在山西境內出現了大量疫苗被高溫暴露的情況。

報道還說,從2007年5月25日開始,陳濤安向有關部門實名舉報。三年來共舉報30餘次。

釋慈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這是四川成都去年到今年在審的一個民主人士著名的案例!

 

 

2009-11-20 | 譚作人的法庭最後陳詞

 

 

    (按﹕這是四川環保維權人士譚作人涉嫌「顛覆國家政權案」呈堂陳述,但今年八月十二日庭審期間,譚作人沒有獲准發言,於是他以手稿方式,寫下了入獄一年來要說的話和對欲加之罪的所有回應,交由亞洲週刊獨家發表,以保留一份堂外證供和歷史記錄。)



今天,在莊嚴的人民法庭裏,我站在被告席上,等待法錘的敲擊。但這並不表示我已經站在人民的對立面,在接受人民或代表人民意志的法律的審判——當莊嚴的法錘敲下之前,我還幸福地站在不那麼幸福的人民中間,作為人民的一員而積極發言。

多年來,我以一個具體的「人民」——個人的身份,為了人民的利益,作著不懈的努力,對於損害人民利益的事情,作著頑強的抗爭。這是一件艱苦的工作,一個把抽象的「人民」變成具體的「公民」的漫長的過程。在這過程中,一些人沉默著自己的沉默,一些人特色著自己的特色,一些人等待著環境的改善,還有一些人認為,社會進步等不來,要靠大家努力去爭取。很有幸,我站在積極爭取社會進步的理性人群之中,作出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不敢斷言,正是這些事情,成為我站上被告席的真正原因。但我要說,做過這些事,我至今無悔。

今天,我被起訴指控的罪名,是涉嫌「煽動顛覆政權和推翻制度」。這是一項嚴重的控罪,卻與我所做過的事,沒有多少法律關係。《起訴書》指控的所謂犯罪事實,是三件幾乎無人知曉的個人行為:一篇寫於二零零七年的個人回憶文章,一件在二零零八年為地震災區義務獻血的個人行為,一個在二零零九年發出的私人電子郵件。這三件事,與二十年前的六四事件有一定關係。然而,掌權的人和執法的者並不是為了六四而把我投獄,他們另有目的。

為什麼,對六四的官方稱謂,從最初的「反革命暴亂」,變成後來的「動亂」、「六四事件」、「政治風波」?為什麼,這件二十年前的歷史事件,今天成為構罪理由?為什麼,本案的控罪從「五一二」變成「六四」,從「顛覆政權」變成「煽動顛覆政權」?為什麼,行為人主要的社會活動被刻意隱去,而其微不足道且鮮為人知的個人行為,要被追究?為什麼,本案要避重就輕、避實就虛、聲東擊西且虛張聲勢?本案究竟是因事構罪,還是因人治罪?究竟是治思想罪、治言論罪,還是治行為罪?究竟是因為案外因素而預防犯罪,還是因為權力意志而懲罰「罪犯」?為什麼,行為人能夠對事不對人,行政人卻只能對人不對事?執法者為什麼要錯位構罪,開法律的玩笑?

法治治事,人治治人,政治治的是執政和行政。在「法治弱、人治強,政治更倡狂」的基本特色下,為了糾正被扭曲變形的執法行為,我更願意回到法律和法理的層面上,從兩個方面,向法庭展開陳述。

第一個方面,對於《起訴書》中的控罪,我根據「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的原則,作出無罪辯護如下:

一、《起訴書》捏造事實,主要指控不實。《起訴書》中關於行為人「多年來以各種方式從事所謂紀念六四的活動」的指控,不是事實。事實上,二零零八年以前,我沒有在任何地方參加過任何形式的紀念六四活動。

二、《起訴書》中關於行為人的行為動機和目的的表述是以公訴人的主觀推斷代替客觀事實,並強加於人,實行有罪推定。這種貼標籤式的宣傳手法,超過了司法解釋的範圍,不該用於法庭控罪。

三、本項指控的全部證據來自行為人的私人電腦,其記憶體資料為本人作品及網上資訊,為私人物品。公訴人不能以此來證明行為人向不特定人群進行廣泛傳播,其指控的「煽動」行為,無事實依據。

四、我對涉及六四的三件事,辯護要點是:

A.二零零七年撰寫的紀實文學作品《見證最後的美麗》屬於個人文學創作及表達。本文從沒在國內發表,沒有指控的政治目的。

B.二零零八年為地震災區義務獻血,屬於個人公益行為。選擇日期六月四日是個人愛好,不是法定罪行。

C.二零零九年向王丹郵箱發送一封電子郵件屬於私人通信。該通信沒有進入公共傳媒,無「煽動」的事實。其內容為「以義務獻血的方式紀念六四二十周年的活動建議」,此建議與「顛覆」行為沒有法定關係。

D.從以上三件事看,行為人沒有實施「煽動」、「顛覆」、「推翻」的具體行為,不具備指控罪行的構成要件,其控罪缺乏事實依據和法律依據,不能成立。

五、《起訴書》中關於五一二地震言論「損害了我黨和政府的形象」的指控,缺乏具體事實證明。同時,對行為人對局部具體事物的事實判斷和評論,妄用全稱判斷來加以否定,誇大其詞,上綱上線,不合法理。

六、綜上,《起訴書》所指控的主要事實不清,主要證據不足,其控罪缺乏事實依據和實體法律的支援,構罪有違法律法理。根據《憲法》賦予的公民權利,根據《刑法》第三條罪刑法定原則(其表述為,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的,不得定罪量刑),根據《刑訴法》關於「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的規定和「未經法院判決裁定的,不得判定有罪」的規定,根據不溯及、不類推、無罪推定、疑罪從無的司法原則,根據公平正義的法則精神,《起訴書》的指控罪名,不能成立。本案,應該依法予以撤銷。

以上是我對《起訴書》的陳述意見。

我要向法庭陳述的第二個方面的內容,也許屬於案外,但應該為廳內瞭解的一個基本事實,即犯罪嫌疑人究竟做過些什麼事,犯過什麼罪,或者說,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個被壓制和掩蓋的事實,以及被剝離和回避的真相,正是破解本案重重疑雲的關鍵點。

第一個基本事實是,行為人不是所謂「顛覆分子」。

《起訴書》所指控的「顛覆政權和推翻制度」,從來都不是我的行為動機和目的。我沒有這個終極目標,沒有這個主觀故意,也沒有從事相關行為的客觀事實。

我是一個竭力主張並且身體力行的改革論者,抱著「主觀為社會,客觀為政府」的行為動機,堅持為地方公共事務貢獻意見和言論。我個人的政治主張,是堅持對內開放改革,以持續漸進的政治改革,促進軟著陸式的社會轉型。這在我幾十年的言行中,能夠提取足夠的證明。多年來,我崇尚行動、追求效果,以溫和而又堅定的方式,踐行著自己的政治理念,踐行著知識份子的認、知、行的統一。正因為此,當開放、改革、發展三進程中一旦出現偏差、損害公共利益時,我總是一馬當先,見義勇為。這種作為給人的印象是﹕總是與政府作對。

然而,印象不能代替事實。與政府作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此姑且不論,僅就事實而言,我從來沒有無事生非和刻意找碴或作對的行為。地方政府每年要幹幾百件事,其中多數是事關國計民生的好事。也有少數,屬於各有利弊、存在爭議的事。還有個別的,是弊大於利或損公肥私的壞事。這種壞事並不多見,也許不超過百分之一。我的調研物件以及公共批評的火力,僅僅針對這類壞事,十多年來,不超過十件事。這類壞事包括:二零零零年貝氏(指貝聿銘父子)天府廣場方案、二零零六年柏條河工程、二零零七年小西線工程、二零零八年彭州石化工程等等。在實事求是、對事不對人的原則下,在穩、准而不狠的批評方針下,這類公共批評大多收到了積極社會效果,維護了公共利益,實現了公共表達的目的。

我要陳述的第二個基本事實,是關於我的主流行為、創造性、建設性、公益性。

十多年來,我以個人身份出席各級政府的各類相關會議數十次,積極介入公共策劃領域,為城市健康發展建言獻策,並參與組織了一些重要的公共活動。此類策劃方案、項目建設及公共活動包括天府旅遊廣場、天府美食公園、中國西部鞋都、國際康復中心、都市文化旅遊、文化創意論壇、創意產業中心、百千萬系統工程、那愛德老照片影展、千禧狂歡之夜等三十多項。作為環保NGO註冊會員,我參加過長江源環保紀念碑建碑工程、索南達傑自然保護站建站工程等大型活動,參加過貢貢嘎山水電開發調查、柏條河水電工程調查、大熊貓生態調查等自然生態環境考察活動,提出過包括大熊貓立法保護建議、彭州石化工程遷址建議等多項環保建議,多次接受海內外媒體相關採訪。作為本市積極市民,我曾十多次參加包括省人大、市人大及政協的諮詢會、旁聽會,積極探索公共參與的有效途徑。

略作調查即可明瞭,我所參與的建設性專案,與公共批評項目的數量比,為十比一。其公益性社會行為與個人傾向性政治行為(如六四)的構成比例,是三十比一。這個量化事例,足以構成我的個人主流行為的事實證明。

事實上,在事關全局的公共事務中,個人行為是微不足道的,但有時又是不可或缺的。在我積極參與的地方公共事務中,有良知的專家學者和政府官員,無疑起著主導作用乃至決定性作用。但有時,當專家學者或政府官員面對權力干預,出現表達障礙的時候,大聲地說出真相,成為我這個民間人士的獨特優勢。面對躲在公權力後面的胡作非為,面對錯誤決策和特殊利益的社會性危害,我沒有理由沉默,也不願意逃避。

《起訴書》中提到的五一二地震言論,是我要陳述的第三個基本事實。如果通觀我所彙編的二十多篇媒體來訪報導,如果不是斷章取義、尋章摘句地作出片面解釋,應該不難看出,我的地震評論是客觀的、真誠的、善意的、節制的。這些言論中,有對地方政策措施及災區狀況的客觀反映、具體評述、甚至公開批評,但沒有所謂「詆毀我黨和政府形象」的主觀故意和客觀事實,更與「煽動顛覆」的行為和控罪,扯不上關係。

五一二地震發生後,作為一個事先知道一些相關資訊及狀況、因事前無所作為而愧疚在心的環保人士,我事後曾經二十三次深入災區,用五十六天考察了八十五個極重災區中的八十二個極重鄉鎮,採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也發現了許多不應該被忽視的重要事實。比如,頭號敏感的校舍倒塌問題,就是一個于法于理於情都說不過去的問題。通過公民獨立調查發現,在地震中瞬間脆性整體倒塌的校舍建築,其實不到二十所,在二千多所震損學校建築中只占百分之一。而它所造成的人員傷亡損失,卻超過總傷亡的百分之八十。這類校舍中,建築品質問題無疑是傷亡主因。由於不准調查追問,致使大多數其他正常震損校舍背了黑鍋,「黨和政府的形象」也成為極少數事故直接責任人的犧牲品。

又如,水電密集開發的河流上游及水庫大壩附近,往往是震災和次生災害最為嚴重的地區,大量的水電站被整體掩埋,水電部門人員傷亡財產損失極為嚴重。為了避嫌,這個現象被忽視,大量傷亡損失換來的經驗教訓,成了啞巴虧。再如,災後搶險安置重建三階段中,一些地方官員忽視專家學者關於規避和防範次生災害的警示,盲目動員「不等,不靠,不要,自己動手,原地重建」,強迫一些災民回到危險地區,致使九二四至九二七特大暴雨及次生災害發生,給死裏逃生的災民造成又一次生命財產損失。還有,關於地震預測、預報、預防的「三預」工作出現脫節,關鍵環節缺位元的情況,以及地震頻繁地區建築設防不足的情況,應是震災傷亡慘重的主因。該主因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其他應該重視並加以防範的問題,包括污染企業原地搶修重建、震損民房成為強拆對象、山區鄉鎮按城市化模式盲目集中重建、救災物質被挪用侵吞,等等現象,各地時有發生。

以上調查事實,各級政府應該掌握,社會公眾有權知情,災區人民更有權利追問。然而這些應該公開的政府資訊,遭到了人為遮罩。記者被驅趕,訪問被盤查,資訊被封鎖,事主被控制,以致於對各種可能發生的危害預而不防、防而不治、治而無力,放任其發生。沒有事實可以證明,資訊封鎖有助於穩定。恰恰相反,資訊不對稱,更可能把表面穩定變成現實中的不穩定。

我的災區考察工作,雖不全面,也不算深入,卻是基本真實,尤其是關於校難問題的公民獨立調查,通過大量的入戶訪問,現場發放調查問卷,建立統計模型,搞清了基本事實,有了初步結論。這些大量的工作,我的說出,不及我的看見的百分之一。對於有些本可減輕或避免的天災人禍,我只有憤怒,沒有惡意。

然而正是這些看見和說出,成為使我身陷囹圄的真實原因之一。直接證據包括《起訴書》的指控,還包括零九年三月二十八日,我被傳訊、抄家、刑拘,抄家扣押物品,多與五一二地震有直接關係。其中包括六件五一二校難調查成果和部分證據,也被抄走。

我被捕的另一個可能原因,是有關方面竭力避免提及的彭州石化基地工程。二零零八年,由於地震災難發生,我再次對地處龍門山斷裂帶的彭州石化工程選址問題,提出了強烈的質疑,並提出了系統的遷址建議。在成都市廣大市民強烈的反對下,彭州石化工程調整了方案,部分下游專案遷往新津。經與有關方面良性互動,我也主動撤銷了關於「和平保城」的示弱行動的建議。三個月後,我被刑拘。

二零零九年八月十二日,我被刑拘並異地關押一百三十八天后,到成都市中院開庭受審,竟然享受了類似「一級保衛」的特別待遇。當六輛警車、二輛囚車押送我一個人,在全線三十公里交通管制下呼嘯而至。我不願推測,如此高調辦事,是為了把一個環保人士「擦邊」成為異議人士或者「上靠」成為動亂分子、危險分子;也不願相信,這是打著「維穩」的旗號,在破壞地方政治穩定;更不能妄斷,這是行政矛盾向司法領域轉移,行政方法向司法普及,是行政權力意志代替了司法精神。但我要問,如此小題大作虛張聲勢,究竟是誰的旨意?想以我為道具來殺雞儆猴,阻嚇公共批評?這不是一個好主意。

我所做的一切,無非是盡一個公民的義務﹕堅守常識,說出真話。如此而已。

良心和勇氣,是公民社會之魂。曾經,因為公開而不張揚地批評質疑市政府個別領導的一項公共決策,我被本市主流媒體評選為「成都市文明市民」。多年來,常有一些政府官員對我說,成都市民都像你這樣就好了。這類評價的來源,包括市人大、市政協、市建委、規劃局、旅遊局,等等。我被捕後,本市四個主要民間組織到我家送花籃,慰問家屬。部分成都市民和成都讀書會書友自發前來探監、捐款。一些線民發起「回家行動」,慰問卡片雪花似地飛向我的羈押地。

這些社會反應出人意料,感人至深!我把它視為公民社會在成長的社會進步表現,也視為家鄉人民對我的鼓勵。這種鼓勵表明﹕成都,需要更多的積極市民,需要有良知有擔當的城市「刁民」。

哪里有錯誤,哪里就有反對者。沒有反對者,就沒有公民社會。當今中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的社會矛盾中興高發期,任何公共決策錯誤,都可能成為矛盾爆發的催化劑。所以,為了全社會的整體利益,尤其需要為了公益而敢於抗爭並善於抗爭的反對者,需要為了社會淨化而勇於「幹髒活」的人。在制度建設層面上,更加需要實現憲政條件下的司法獨立,需要國家刑法向公民刑法轉型,革命刑法向建設刑法轉型,建立公民權利的法律保障體系和公民社會的制度保障體系,以改變中國經濟發展與法治不彰的巨大反差,改善兩極分化及社會不公問題。正在積極創建法治政府的成都市,必將面對這一歷史考題,從司法改革開始,交出自己的作品。

人民法庭,是公平正義的發祥地。今天,我作為被告站在這裏,然而,應該為此而感到羞恥的人,卻不在這裏。所以,我不再為自己是否有罪而辯護,我相信審判長和合議庭的專業水準、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組建法庭,為的是彰顯公平正義,以維護最後的公正,而追求公平正義,正是我的行為動機和目的。如果公平正義是普世的、普適的社會價值,而不是特殊的、個別的、個性大於共性的特殊產品,那麼,我們之間定能找到共識。我相信﹕無論在何種制度環境下,有一個共識是普世的,它就是﹕法官,你的名字叫正義。在任何社會環境中,正義都有存在價值。

今天,如果你們判我無罪,我將為此而歡呼——不是為了我個人,而是為了法律的尊嚴和司法獨立得以保全,沒有成為行政意志的犧牲品。如果判我有罪,我將服法而不認罪。這個判例,將會成為法治政府和政治社會的識別標誌之一。對法治政府,我尊敬;對政治集團社會,我唾棄。如果要我坐牢,我將為此而感到自豪——為家鄉人民坐牢,是一種少有的榮耀,我將此視為我對家鄉的回報。

無論你怎樣對待我,成都,我為你而驕傲!

我對得起社會,對得起我的家鄉,對不起我的家人。

這是我的最後的陳述。

被告人﹕譚作人

 

釋慈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彭定康﹕花甲之年的毛澤東中國 (明報)2009年9月30日 星期三 05:10 【明報專訊】每個國家都由其歷史塑造而成,然而與此同時,國家也虛構和重寫他們的歷史。我們如何走到今天,故事內容必須考慮到民族團結感和成就感。我們的成功和美德被過分誇大,壞人都被歸為異類,失敗則被掩蓋了。正因如此,研究歷史都像是潛在的反動行為,但卻十分值得。好的歷史學家鼓勵我們諏嵉孛鎸ψ约海钗覀兺V棺云燮廴恕 這道理對於我們那些有缺陷的英雄來說尤其正確,就像如今中國共產黨 對毛澤東 的評價一樣。60年前的這個10月,毛澤東站在北京 天安門 城樓的主席台上,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 成立。那一刻標誌著多年來的戰爭以及難以言說的苦難終於終結,而革命在經歷了流血與犧牲、英雄主義與敵人的錯誤以及斯大林這個所謂朋友的操縱與干預之後,終於獲得了勝利。充斥著軍閥混戰掠奪、帝國主義者的貪婪分割,以及日本 侵略的幾十年終告結束,而中國有了崛起的可能——即使從這一刻起,是毛澤東的專制統治落地生根,還有諸多的悲劇在等待著中國。 毛澤東所獲的評價差別極大。對於共產主義的強硬派來說,他是三重英雄——無論從歷史、愛國主義,還是從全世界的角度來說。而對於勇敢而富有感召力的不同政見者魏京生來說,毛澤東「實際上把整個中國變為了一個充滿暴力、欺騙和極度貧窮的國度」。 官方定論﹕毛功績第一 錯誤次要 而中國共產黨的官方定論(必定是激烈意識形態鬥爭下的產物)是,毛澤東是一位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和革命家,而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犯下的「重大錯誤」則不及他對中國的貢獻,「他的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次要的」。 對於這樣的評價,中國共產黨不能容忍任何的質疑。毛澤東在整個中國建立起威信,他把愛國主義和民族自豪感注入了中國大地,這是一片被國內外勢力以非人道的方式分裂和蹂躪長達一個半世紀的土地。毛澤東本人作為一名世界革命領導人,還是一個浪漫主義的傳奇,這些都符合中國領導人所需的那種道義和政治上的合法性。他們無法通過民主選舉所獲得的政治合法性,可以從革命歷史以及如今的經濟發展成功中取得。 然而毛澤東統治中的陰暗面無法被一筆勾銷,太多人記得曾經發生在自己及家人身上的事情。 首先是「大躍進」,曾導致了大規模饑荒以及大約3800萬人死亡。緊跟其後的是文化大革命的混亂局面,幾百萬中國人深受其害,許多人喪生,而在毛澤東試圖摧毁那批曾經拯救中國的老一輩革命者時,更多人表現得極其可恥。2005年出版由張戎所著的著名傳記《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詳細講述了那些可怕的事,其中一些令人絕望的細節讓這些共產主義的宣傳者們非常恐慌,而一些學院派的漢學家卻批評道毛澤東的成就被承認的部分太少。 一位中國記者母親的困擾 顯然,毛澤東是一個比其他許多暴君都更有趣的人物——他是一位詩人、知識分子,並且是一位同多位女性都有著韻事的風流男子。據我所知,世上再也沒有比這本由其私人醫生李志綏所著的《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錄》更好、更全面而充滿事實魅力的政治領導人傳記了。 曾經有人給我講了一個故事,講述中國大眾是如何信任共產黨領導層對於毛澤東的慷慨評價。一位中國記者的母親(這記者現在國外生活)在1949年後返回祖國,一同回國的還有她的丈夫和家庭,他們放棄了美國 一所大學的舒適生活,他們認為回到祖國懷抱是一種愛國的責任。這個家庭犧牲了一切,在毛澤東領導的「打倒右派」鬥爭中遭受著一輪又一輪的打擊,一家人生活在貧困之中,父親則死於文革期間的虐待。 但是,這位母親從沒有抱怨過。她相信,隨著文革結束,中國的再次解放和重新崛起,她一家人所有的犧牲都會得到公正的評判。然而當她垂暮時,這種情緒卻有所改變。她看到20世紀90年代中國經濟崛起的開端——最早幾年令人矚目的經濟增長。她目睹了貪婪和腐敗的重新到來,而這些在她看來不正是30、40年代毁掉國民黨 的原因嗎?她自問這究竟是為了什麼,她的家庭受到了如此嚴重的傷害,而僅僅為了走這樣一條道路嗎? 中國經濟「復興」帶來的巨大繁榮,儘管某些其中的效應是如此困擾這位年老的女愛國者,中國的經濟復蘇是當今世界史上最非凡的成就。中國的經濟好轉始於鄧小平 的領導,鄧小平在毛澤東對自己追隨者的大清洗邉又写婊盍讼聛恚蔀榱酥袊绕痨妒澜绲目傇O計師。成千上萬人因為鄧小平的改革而擺脫貧困的中國人,在當時認為他的功勳比毛澤東更為卓著。 鄧小平使中國昌盛繁榮 不管在毛澤東當權期間曾犯下多少不可饒恕的錯誤,他的絕對權力帶給中國的是一種共同的目的和團結,以及共同的艱苦奮鬥精神。毛澤東主義是階級鬥爭和社會主義式平均主義之間的奇特結合體,毛澤東將這些觀念清楚的表達為,他認為每一個體——或者至少是毛澤東本人——都能夠塑造歷史,而不是被歷史的潮流與趨勢所塑造。 很顯然這個信條救不了毛澤東。一個打著列寧主義旗號的實用主義者才是當今世界的新秩序。 致富的榮耀感已經壓過了愛國主義自我犧牲的匱乏感。毛澤東令中國為自身驕傲,鄧小平則使中國昌盛繁榮。 接下來將發生什麼?我期待著未來中國經濟的快車不會脫軌,但如果經濟騰飛不會對中國政治體制造成大挑戰,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09 http://www.project-syndicate.org 作者是香港最後一任總督、前歐盟 對外關係專員,現任牛津 大學校監

釋慈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漫話「國慶」
李大同

中國資深媒體工作者



十月一日就要到了

十月一日就要到了。這一天我們從小就被教導是「國慶日」。那時也覺得理所當然,沒有什麼可以質疑的,就這樣過去幾十年。

不過,近十年來聽到越來越怪異的提法,譬如電視上播音員一到這個日子前後,就字正腔圓地大聲朗誦「今年是偉大祖國××年生日」、「今年是偉大祖國建國××週年」等等,偉大祖國已經有大約3000年歷史了吧,怎麼一下少了2900多年?「祖國」能不能建立?如果原來沒有,當然是可以的,譬如美利堅合眾國,即便只有短短二百多年歷史,那也是美國人民的祖國,7月4日獨立日(國慶)就是這個國家誕生的日子。

但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說到「國慶」時就要小心一點了,譬如英國這個歷史悠久的國家,究竟哪一天算是建國日呢,不大容易有共識,於是將伊麗莎白女王的生日當做國慶日。日本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建國紀念日是2月11日,據說在公元前660年的這一天,神武天皇統一了日本。不過,這恐怕還是有爭議,於是日本也將明仁天皇的生日12月23日作為國慶日。德國更有意思,這個至少在1871年就已經成型的現代國家,竟然沒有國慶日,目前只好把冷戰結束後兩個德國統一的日子10月3日當做「國慶日」。這說明,國慶日的確定是個非常嚴謹的問題,要盡量做到無可爭議。

因此,有大約3000年歷史的中國,如果不確認3000年前的哪一天為國慶日,後人誰也無權任意規定「國慶」。十月一日是什麼日子呢?可以說是中國共產黨建立政權的日子,是「建政日」而非「建國日」。

「新中國」
也許有人說,這是「新中國」呀!這是指時間上的「近」,「近」就是新。1949年10月1日究竟發生了什麼呢?其實就是中國共產黨取代中國國民黨建立了政府,掌握了執政權。這樣的政黨輪替在民主國家是常例,每隔幾年最多十幾年就會發生執政黨的更換,你不能說那是建立了一個「新美國」、「新英國」、「新日本」。政府不等於國家,這應該是個常識。

還有人說,這是指本質上的新,因為毛澤東在這一天宣佈「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筆者同意,國家本質的變更是可以成為「新」的,這個新,確實也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譬如法國,法國的國慶日是7月14日,這是個什麼日子呢?1789年的這一天,巴黎人民攻佔了象徵封建統治的巴士底獄,推翻了君主政權,建立了共和國。這個日子確實值得紀念。

無獨有偶,歷史悠久的中國也有這麼一天,那就是發生於1911年10月10日的辛亥革命,一舉推翻了傳統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將10月10日定為國慶日,實在無可非議,因為這是一個本質更新的國家的誕生。

那麼,中國共產黨執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相比中國國民黨執政的中華民國,在歷史序列上,是不是更新,或者是不是更具有進步性呢?我們可以用毛澤東的說法來衡量一下,即中國人民是否從此站起來了。

「站起來」的標準
對中國人民來說,「站起來」有對內對外兩個標準。對外,是否在1840年以來屢屢欺負中國,強迫中國簽訂不平等條約的帝國主義列強面前站起來了?事實上,辛亥革命之後,無論是北洋政府還是南京國民政府,都將廢除不平等條約看做是一件大事,做了努力,最後完成廢除所有不平等條約、簽訂平等新約的歷史功績的,是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政府。1943年1月12日,蔣介石發表《告全國軍民書》,宣佈中國自此完全獨立自主。當日,重慶7萬餘人舉行慶祝遊行。

1945年10月,中國作為四大發起國之一,成為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至此,中國已經洗淨晚清以來的恥辱,成為國際社會受尊敬的重要成員,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不過,這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並無關係。

「站起來了」還有對內的標準,那就是要看人民能否在政府面前像個「主人」一樣,享有政府不能干預的人權。將1949年10月前後的兩個中國政府做全面比較,不是這篇短文能做的,用個數字來看一下:據中共當局的數據,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死亡3500萬人。那麼,1949年以後的和平年代裏,非正常死亡了多少人呢?保守計算也有5000萬人以上,光是1959年至1962年的人造飢荒,就餓死了三千多萬人。國民黨政府在「耕者有其田」方面做得不好,或者根本就沒有來得及做,共產黨政府呢,先是把土地分給農民,轉眼間又剝奪幹淨,後來順手將城市居民的土地也一併收歸國有了。

打壓言論自由和官員腐敗也是國民黨政府飽受詬病的方面,那麼「新中國」又做得怎麼樣呢?60年過去了,言論自由仍是一紙空文。中共建政後有民主人士問過毛澤東,「如果魯迅還活著會怎麼樣?」毛不假思索地回答,「要麼一聲不吭,要麼坐牢。」他果然說到做到,1957年以言論罪消滅了55萬知識精英(右派)。

官員腐敗程度更是驚人,如今大陸有哪個省部級官員腐敗事發根本就不是新聞了,真有哪個官不貪倒可能成為新聞。國民黨官員與共產黨官員的腐敗程度相比,二者相差百倍不是危言聳聽。

有心人還可以將1949年前後人民生存狀態的所有方面加以比較,看看「新中國」在歷史進步的光譜中,究竟是新了,還是更舊了。在中共建政60週年之際,想想這些,想想為什麼,對中國的未來不無益處。

釋慈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四川賑災和中國NGO的未來

 

四川“5·12”地震發生後,不少非政府組織(NGO),包括境內和境外的,在搶險救災中表現非凡,而國內報章和網路上的相關報導也被觀察人士認為是以前罕見的。

《亞洲週刊》六月一日以"地下NGO震後重見天日"為題發表封面專題文章,稱大災後的NGO是對中國政府的一大示範。

 

文章說,大批"地下NGO"在四川地震後積極救災,而政府也採取寬容態度。

西方媒體甚至推測,這次地震是否為推動中國公民社會發育,非政府組織發展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

就此《中國叢談》採訪了北京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王名教授。

 

他認為,NGO在發生緊急事件或災難時期能充分表達它們的一些能力,包括社會動員,社會協調,提供資源,提供整合等能力,這是它們能迅速參與救災的一個內在原因。

他說,另一個原因是中國政府在第一時間做出了首肯、歡迎的姿態,發出了積極信號,提供了空間或者說平臺,因為"災難當頭,在中國的本土和境外的NGO平常受到的種種限制都暫時被擱置,救災要緊。"

 

寬鬆多久?

NGO這個概念在中國雖然有教科書定義,群眾團體、社會團體、社會組織等也都時常被用作同義詞。王名教授傾向于用"社會組織",因為跟公民社會這個概念有一脈相承之意。

他說,這次四川地震"喚起了很強的公民意識"

不過,抗震救災這個特殊時期NGO得以在其中各顯其能的寬鬆氣氛和發展環境能否持久?

王名教授認為,這要從兩個方面分析。首先是NGO在中國現行政治體制下生存和發展需要哪些條件,而這些條件在緊急狀況結束後又會有什麼變化。

政府對具有不同政治訴求的團體的疑慮、擔憂,不會輕易消失,但過去很高的"門檻"有可能降低。

他認為合法性和制度空間的建立是NGO在中國發展及中國的公民社會走向成熟的當務之急,是第一步。

 

內因和外因

NGO"災後如何"的回答取決於NGO和有志于公民社會發展的各方力量是否能抓住救災提供的契機,推動立法。

另外,他說,這個問題的答案還取決於NGO自身是否能通過這次救災實踐評估自己的能力和缺陷,作出相應的改變。

他認為,今後一段時間中國的NGO最可能得到發展的是社會資源動員和志願者;而那些有專業技能,可以提供政府系統無法提供的社會服務的那些NGO,最有可能獲得顯著發展。

 

<文章來源:BBC中文網>

釋慈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權力獨佔欲與中國NGO的厄運

點評中國
何清漣

 

近,中國的學術網站"天益"被關,一向遠離政治、純以公益為務的NGO組織"公盟"也被當局找了一條莫須有的"逃稅"罪名,再輔之以其他措施,比如讓房東"自願"出面停止租賃辦公室等,逼使"公盟"關門。一場政治迫害演變成"逃稅"的違法問題,可謂將"政治問題非政治化"的手法發揮到爐火純青的程度。

但從中國政府對NGO的政策來看,公盟只是這一茬被割的韭菜中最高的一茬而已,必然還會有NGO繼公盟之後成為犧牲者。

中國政府對NGO的防範心理

近十多年來,中國政府機構、大學與研究機構沒少從外國拿各種資助。由於那時政府有政治自信,加上中方合作單位均由政府掌控,這些合作專案並未被評估為影響"國家安全"。對於外國資助者來說,它們要進入中國大門,舍此之外別無它法。對於中國官方來說,"用外國人的錢辦我們自己的事",而且控制權在我方,何樂而不為?

但從2006年開始,中國開始對NGO不放心了。原因有兩點,一是中國國內群體性事件已逾數萬起;二是獨聯體各國相繼發生了"顏色革命"。中國政府擔心內外結合,導致政權更替,於是防堵"顏色革命"成了要務。本來在中國就小心翼翼,只敢在環保、愛滋等領域內做點善事的NGO(外國與中國本土的民間組織都在內)的活動空間就更為逼仄。

中央黨校的《學習時報》於20068月率先發文,表達了官方視外國NGO為異類的觀點,中新社將這篇文章加上標題"部分外國非政府組織破壞政治穩定"廣為傳播。這篇文章介紹,當時已經有1000家左右外國非政府組織在中國奠定了較穩固的活動基礎,在中國所起的作用和影響已不容忽視。該文為外國在華NGO總結了四條作用,一是危害國家安全。二是破壞中國政治穩定,三是助長腐敗,四是在中國推行外來模式。

NGO在中國的厄運

這篇文章雖然未涉及本國那些草根民間組織,這倒並非作者忽視了它們。只是因為外國NGO有關外交,而外交無小事。至於本國民間組織的生死大權,本來就由政府說了算,無需在打壓之前另行造勢。

200776,《民間》雜誌被廣州市新聞出版局列為"非法出版物"強行關閉(據說犯忌之由是該雜誌為國內NGO提供了一個資訊平臺)。幾乎同時,以北京為基地的一家外國NGO主辦的中文刊物《中國發展簡報》也被關閉。由於這一簡報在中國已經生存了11年,刊物主辦者Nick Young(高颺)一直以"中國政府的好朋友"自況,其生存技巧更是被許多在華NGO奉為圭皋,所以該刊物被關閉之後,在國際社會尤其是NGO同道當中引起強烈反應,與《民間》近乎默默的死亡正好形成強烈對比。

NGO被視為美國推動"顏色革命"的工具

隨後的兩三年內,到底有多少NGO死亡?外人無從得知其詳。但不許NGO涉足公益事業卻是日漸公開化的事情。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發生後,國內100多家民間組織奔赴四川救災。為了提高效率,成立了"NGO四川地區救災聯合辦公室",但屢遭員警盤問,10天后(526日)被迫宣佈停止救災。緊接著,另一家由本土NGO和國際NGO聯合組成的"四川5.12民間救助服務中心"也發出自531日停止聯合救助行動的公告。

目前,在中國的NGO的厄運遠未中止。這只要看看中國政府眼中的NGO是什麼就可知大概。

江澤民當年"在堅持改革開放、加強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同時,要十分注意警惕和防範敵對勢力的滲透、顛覆活動"的提法被奉為圭臬,凡希望通過公益活動踐履人權理念的NGO,一律被中國當局視為美國策動"顏色革命"的重要工具。一些奉命文章對此有露骨的闡述。這些文章說,美國的NGO在一些國家策動"顏色革命"的活動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資助各國內部的非政府組織,開展反政府活動。二是滲入大眾媒體和社科研究機構,影響政權高層決策。三是邀請各類人員出國訪問,培養親西方的社會精英――幾乎所有非官方的文化交流都被囊括其中。

中國政府不喜歡NGO的真正原因在於其權力獨佔欲。當年中國共產黨通向權力之路的一大法寶,就是利用國民黨統治的一切空隙發展壯大。基於自身的歷史經驗,中共當局在防範民間勢力崛起壯大方面既具備豐富經驗,且不惜工本地投入巨大人力物力,任何引起當局不安的因素都被消滅在萌芽狀態。

在權力的獨佔性方面,共產黨政權幾乎超過了一切專制極權體制。當年納粹德國儘管控制了一切權力,但至少還未能徹底控制宗教。只有共產黨在全面掌控政治、經濟、文化及軍事權力之外,還以世俗權力統管"神的世界"。以至於宗教界人士都套用科、處、局等行政級別――可以說,共產黨的政治文化就是不容任何社會勢力分享其權力。

當年外國NGO得以登陸中國,是中國政府基於"經濟奇跡"之上的政治自信。目前,經濟奇跡已逝,失業者日漸增多,社會反抗漸趨激烈,西藏新疆時有騷亂,政府財政收入這只口袋正在癟下去。面對此情此勢,中國政府越來越缺乏政治自信,對NGO活動的容忍度就越來越低。

注:本文不代表BBC的觀點和立場

 

<文章來源:BBC中文網>

 

釋慈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